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连续被中宣部和省委领导批示“点赞” 河南柘城移风易俗有何高招?

2017年05月04日 14:24   来源:河南日报   

  移风易俗送戏下乡齐广修摄

  节俭办婚礼齐广修摄

  □商丘观察记者王平刘梦珂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省委书记谢伏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黄坤明,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蒋建国等中央和省委领导连续对柘城县移风易俗工作作出批示。柘城县有何高招?连日来,记者多次深入柘城县采访,探究该县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中的成功做法。

  柘城县地处豫东平原,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下辖22个乡镇、街道,515个行政村、社区,人口102万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当地农村很多地方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婚丧嫁娶攀比摆阔、大操大办、女方索要高价彩礼、要楼要车的歪风邪气,加重了群众经济负担,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部分农民甚至因婚丧举债而致贫、返贫。

  为遏制这种不良现象,柘城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百姓呼声,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正确处理点与面、形与魂、党与群、疏与堵、加与减的“五大关系”,坚持以点带面、创新形式、把握主题、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积极疏引、堵塞漏洞、助力脱贫、减轻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注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在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中,柘城县注重培养典型、做大盆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带动和经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遍地开花。一是选择“两委”领导班子强、群众威信高、文化基础好的城关镇王菜园村、北关村、张桥镇张桥村、起台镇北街村、李老家村、陈青集镇毛堂村、谢庄村等50个先进行政村,在全县先行一步,加压推进,组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讨论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操办红白事标准和工作制度,实行了会长负责、工作例会、公开办事三项机制。对工作成效明显的10个“模范红白理事会”进行公开表彰,给予1000元奖励。二是在全县515个行政村和居民社区公开评选表彰了一批“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十大乡贤”“十大孝星”“百个文明家庭”“百名文明公民”“百名带动群众致富能手”和483户“移风易俗光荣户”,让他们披红戴花、上光荣榜、上广播电视,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集结成册《柘城县移风易俗光荣户》,在全县乡村广为传阅。让讲文明、倡节俭、孝老爱亲、崇德向善、遵章守法、勤劳致富的先进模范在社会上吃得香,在乡邻中有光彩。

  该县张桥镇张桥村村民董玉兰是全县有名的移风易俗光荣户。她的女儿订婚时原准备向男方讨要10.1万元的高价彩礼,后来在移风易俗观念的教育下思想深受启发,认识到了索要高价彩礼给家庭和生活带来的危害,最后只收1.1万元的彩礼钱就成全了这门亲事。今年1月23日女儿完婚时,女方不去人不待客,男方只以每桌260元的标准待了10桌客。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了全村和全县人民学习的榜样,带动了四乡八村的乡亲群众学习她文明节俭办婚事,破除陋习树新风。

  2

  正确处理“形”与“魂”的关系,注重用好“主阵地”,抓好“两抓手”

  柘城县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这一灵魂和核心,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改进工作方法,力求工作实效,着力打通农村移风易俗“最后一公里”。

  充分利用乡镇基层党校“主阵地”,构建移风易俗教育大舞台。该县充分利用乡镇基层党校,以破除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陈规陋习为主要内容,组织县、乡党校教师和文明办干部,分期分批对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的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和乡、村两级红白理事会会长,举办移风易俗讲座88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1万多人次。在开展党校巡讲活动中,他们采取事实例证与算好细账相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摆阔、铺张浪费、索要天价彩礼给农村家庭、给群众生活、给农村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破除陋习、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的积极性。

  抓好红白理事会,完善机制促落实。该县组织成立了乡村两级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操办红白事标准,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2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并建立了详细的理事会工作台账。县、乡定期召开红白理事会座谈会、政策培训会,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微信群”,及时通报情况,相互交流经验,达到了乡、村两级理事会管理有组织、工作有制度、婚丧有标准、事事有台账、相互有交流。

  起台镇赵庙村委会毛堂村民孙九德的母亲去世,原打算风风光光地宴请招待亲朋好友。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劝说教育下,孙九德改变了想法,取消了响炮、社火,用四个盆菜招待了亲友,节约资金上万元。村民群众说:“像这样不管穷富、地位高低,都统一标准,谁也不用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撑门面活作难了。”

  组织红娘建协会,规范行为降彩礼。为柘城县创新思路,选举成立了县、乡两级“红娘协会”,为全县659名红娘颁发了“红娘证”,组织举行了红娘宣誓、签订不要高价媒礼承诺书,举办了3期移风易俗政策培训班,并表彰了一批思想好、行为正、守法纪、乐奉献的“模范红娘”。

  县红娘协会副会长杨鹏在今年春节后连续撮合成功了三对男女青年,不向对方收取任何报酬,并说服双方文明节俭办婚事,不索要高价彩礼,被当地群众热情称赞为“老百姓的贴心红娘”。

  3

  正确处理“党”与“群”的关系,注重党员带头,发动群众参与

  柘城县委县政府认为,要把移风易俗这项解民忧、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办好,坚持好,必须做到党员干部带好头、走前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群众做好榜样。同时,要充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上下同心,凝聚合力,才能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了充分发挥全县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柘城县委组织部、县纪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全县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带头厉行节约办婚丧,带头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规定了党员干部自办婚丧活动要纳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内容,遵循“事前报告,事后回复”制度,严控宴请范围和席桌数量,严格执行移风易俗宴请标准,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通知》下发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积极响应。起台镇楚庄村的农民党员朱心利,在给儿子传帖订婚时带头移风易俗,不搞大操大办,不收亲朋好友的份子钱。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不收份子钱,就从我开始吧!”68岁的老党员、退休教师朱宏亮,在母亲去世后待客不搞大操大办,只花了800元钱,待了6桌客,在群众中发挥了一个老党员、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群众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主体和主力军。因此,柘城注重利用群众选举产生的村红白理事会这一群众组织,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自觉接受红白理事会章程的约束和管理。张桥镇花马李村理事会下设婚嫁服务队和丧事服务队,村民共同讨论制定了办事标准和《村规民约》。村里群众按照理事会的规定,办丧事变过去的磕头、作揖、摆祭等传统祭奠仪式为三鞠躬,不披麻戴孝,不用唢呐、铁炮,不扎社火,待客每桌不超过200元,烟每盒不超过5元;结婚每桌不超过300元,烟每盒不超过10元,不发请柬,不收高额礼金,不要高价彩礼,不在公共场所乱贴红纸,不大量燃放烟花鞭炮。大家都按规矩办,红白事都省着办,勤俭持家不摆阔,不铺张浪费,在全县形成了讲文明、重节俭、守规矩的良好氛围。

  4

  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注重宣传先行,做到惩戒有力

  移风易俗要开展,宣传群众走在前。柘城县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栏、村头大喇叭、文化小广场、道德大讲堂、移风易俗文化墙、宣传车和“移风易俗大家谈”电视栏目等宣传阵地和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倡议书》,向群众印发《移风易俗宣传册》4万册,《移风易俗年历》5万张,开办电视访谈节目20多期,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婚丧事盲目比阔气、大操大办、订婚索要高价彩礼的社会危害和思想毒害,树立文明节俭办婚丧的正确观念。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县坠琴剧团自编自演了《特殊婚礼》《王三贵结婚》《张麻子葬母》《请闺女》《彩礼风波》等反映农村索要高价彩礼、铺张浪费造成社会危害,酿成家庭悲剧的戏曲故事,以戏说事、用戏明理、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在农村巡回演出500多场,受教育群众10万多人次。同时利用微电影容量小、意境深、传递快、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教育优势,组织拍摄了《雷哥定亲》《鬼火》两部以高价彩礼为题材的公益微电影,针砭时弊,幽默风趣,总点击量达到235万次。

  他们还成功举办了简朴热烈、文明祥和的移风易俗集体婚礼,让10对新人在市、县领导的证婚下喜结连理,节省费用200万元。

  县文明办、县妇联、团县委、县电视台多次合作,举办了“相约春季,情定鹊桥”相亲会、元宵节相亲大会、月亮湾单身交友会,成功为200对青年男女搭建了幸福鹊桥;柘城婚庆协会接连举办了10多场相亲会、婚博会和爱心婚礼,为上千对男女青年提供了约会相亲、文明结婚的服务平台。

  柘城县坚持一手抓宣传引导,一手抓纪律惩戒,坚决纠正讲排场、比阔气、婚丧嫁娶借机敛财的行为。县纪委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党员干部进行严肃查处,在全县通报免职了一名村支部书记;县民政部门对违规大操大办婚丧的低保户取消其低保资格;县红娘协会对不遵守协会章程,违规抬高彩礼,超额收取婚介费用的红娘,取消其红娘资格,对情节严重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5

  正确处理“加”与“减”的关系,助力脱贫攻坚,减轻群众负担

  柘城县把移风易俗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同抓并举,相互推进,共同提高。以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为主攻方向,积极实施了“万人创业”脱贫工程、十万亩绿色生态廊道扶贫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工程、整村推进“九大工程”以及以富口袋、富脑袋为主要内容的“双富工程”。今年以来,该县大力扶持建设200个扶贫加工车间,引导1万余名贫困户到扶贫加工车间就业创业,2万名贫困人口发展林下经济,3000名贫困人口在村环境卫生保洁岗位就业,并积极改善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农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村头大喇叭、宣传栏、宣讲直通车、文化“四下乡”等宣传阵地和文化样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大讲堂”“政法建设大讲堂”“政策解读大讲堂”“健康教育大讲堂”“文化艺术大讲堂”“文风乡风大讲堂”“互联网大讲堂”等进乡村、进地头,提高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致富本领和道德水平。同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帮助农民群众减轻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脱贫攻坚、移风易俗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该县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和帮扶队员,深入到贫困户和农村留守老人家中,开展了以每月召开一次家庭座谈会,每月一次田间劳动,每周为贫困户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叠一次被子、扫一次院子、做一次政策宣讲,适时陪同贫困户患者看一次病等为主要内容的“八个一”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服务民生,以真情温暖群众。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