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海海东精准扶贫 勾画河湟人民幸福生活

2017年05月03日 10:55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苑玉虹

  海东市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精准扶贫工作中,海东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634个、贫困户4.8万户17.57万人。

  2016年,海东市完成了160个贫困村退出、1.12万贫困户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13%下降到10.1%。

  搬出去,是希望

  屋临绿水,窗横彩霞。

  说起搬出大山的变化,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五六社每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村民吕有金说:“党的政策好啊,搬下来住的独门独院的房子造价8.4万元,我们贫困户只需要出4000元钱,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啊!”

  同样倍感幸福的,还有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翻身村、邦业隆村、窑洞村、索尔干村的农户们。去年11月25日,平安区第一个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区落成,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户们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现在搬到楼房,水电暖齐全,住着舒服。离县城近,交通也方便,还有更多就业的机会,一年下来肯定要比种庄稼收入好。相信以后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邦业隆村搬迁户虎有福告诉记者。

  三合镇镇长刘祖禄介绍,此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涉及邦业隆村、翻身村、窑洞村、庄科六社、七社、索尔干村五个村593户1682人。经过认真仔细摸底调查,确定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户411户,资金补偿自行安置182户。

  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到精神面貌,从每个家庭的未来规划到整个村庄的蓝图绘就,易地扶贫搬迁让这一切凤凰涅槃。

  海东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创新搬迁安置方式,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走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去年,海东市共投资2.69亿元、群众自筹1.22亿元,对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就地脱贫难度大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惠及45个乡镇91个村1.8万贫困群众。

  同时坚持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互助县班彦村、乐都区洪水坪易地搬迁安置点、平安区三合镇部分村庄向城镇搬迁、循化县部分村庄向县城搬迁等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样板。

  搬出穷山村,村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今后如何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为此,海东市积极整合部门资金,六县(区)共投入项目资金2.13亿元,扶持160个贫困村及非贫困村的1.11万户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种养、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光伏发电、商贸服务、特色文化等产业增加收入。

  在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同时,海东市“多管齐下”,同时实施了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扶贫、能人产业带动扶贫、教育扶贫及健康扶贫等多项工程,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

  走出去,天地宽

  如今提起化隆拉面,几乎家喻户晓。

  1988年,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农民马贵福听朋友说起很多穆斯林同胞在南方吃不上一顿清真饭,便怀揣着东拼西凑的5000元钱和朋友到了厦门,在厦门火车站附近开了家清真拉面馆,靠着吃苦耐劳,诚信经营,马贵福在厦门赚到了“第一桶金”。

  他的故事,轰动了整个化隆县乃至全省,而这碗面,正是化隆拉面走向省外的起源。

  巴燕镇下胡拉村,过去是全镇最贫困的村子。人均耕地极少,村民的日子捉襟见肘。1990年,村民闫海比率先和家人到上海开起了拉面馆,随后,村民们亲帮亲,邻帮邻,托亲带友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饭馆,生意越做越好。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化隆拉面已经在全国270个大中城市站稳了脚跟,并扩展到11个国家,从业人员达11.7万人,近三年,拉面经济收入达40多亿元。40%的化隆人靠着一碗拉面,走上了脱贫攻坚的道路。

  “拉面经济”成为海东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用自己的双手寻求美好生活的创造性实践。

  好政策如虎添翼。去年,化隆县推出“在岗带薪实训+创业”的精准扶贫新路子,将精准扶贫的对象与拉面店对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拉面店带薪“跑堂”,实地接受培训。

  多杰当智是化隆县雄先藏族乡电岗村的贫困村民。2016年4月,作为化隆县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首批培训成员之一,他和当地24名贫困家庭子女,一起赴北京接受为期一年的实地培训。

  多杰当智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劳踏实、好学上进的他很快得到老板的肯定和赏识,成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在北京一年的时间,我不但学到了拉面技术,还学习了管理知识,我想尽快开一家自己的拉面店。” 多杰当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今年,海东将继续以“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模式,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4000人;开辟“拉面经济”扶贫工程贷款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龙头品牌企业,以品牌和资本为纽带发展连锁经营,带动和吸纳贫困劳动力从事拉面经济。

  不仅仅是拉面创业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海东市还创建了旅游、园区、电商、资产收益、光伏扶贫、典型引路等扶贫模式,带领群众奔小康。

  共致富,奔小康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凉尔湾村是典型的浅山贫困村。去年,村里投入资金48.6万元,修建家庭牧场16个,16户脱贫户还享受了3至5万元贴息贷款。今年,村里产业扶持家庭牧场15户77人,年末,村里共有31户贫困户脱贫。

  2016年,海东市六县(区)共投入项目资金2.13亿元,依托“四个特色种植产业带”、“七个畜牧产业带”、“六个特色旅游区”产业布局,对11148户39224名贫困人口因户因人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着力扶持发展特色种养、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商贸服务、特色文化等产业,增强了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2017年,海东市将以集中攻坚、稳定脱贫为重点,确保实现平安、循化两个贫困县(区)“摘帽”,216个贫困村退出,1.67万户6万贫困人口脱贫。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东市继续加大一系列脱贫措施力度:

  ——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努力做到“户户都有脱贫项目,家家都有致富产业”;

  ——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中剩余任务,明年完成入住;

  ——实施“金融扶贫工程”,发挥省、市、县(区)财政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拉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脱贫攻坚;

  —— 实施“高原美丽乡村扶贫工程”,注重文化传承、体现地域民俗、民族特色,建设河湟特色民居;

  ——坚持一手抓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一手抓九年义务教育,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把彻底解决因病致贫、返贫,慢性病人看病治病费用高、难报销问题作为兜底脱贫的重点;

  ——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今年退出的216个贫困村实现电商全覆盖;

  ……

  一个个扶贫举措,勾画出了海东群众幸福和谐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