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树立正确扶贫观:脱贫要有保障 “潜绩”也应重视

2017年05月02日 14:38   来源:山西日报   

  编者按4月27日《山西日报》刊登,灵丘县创新模式,激发活力,1468个贫困户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当上股东,拿到收益分红。作为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灵丘探索出了一条“财政资金注入,政府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经营,集体经济破零,农民保底分红,政企村农共赢”的扶贫路子。

  打胜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方法对头。但正确的方法不会从天降,而是来自正确的扶贫观,灵丘就是这样,也是去年全省扶贫脱贫成效显著的缩影。但从考核情况看,各贫困县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如重眼下甚于长远、重“显绩”甚于“潜绩”、贫困人口应纳未纳、产业随意性强等。

  4月24日至25日,全省“践行总书记讲话、深化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吕梁市召开,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推动整改落实,奋力实现脱贫攻坚再战再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树立并践行正确扶贫观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绣花”功夫,既是一种扶贫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只要以此为指引和遵循,就不难使我们的扶贫工作一针一线总关情、每招每式有特色。

  脱贫要有保障

  一时脱贫易,长期脱贫难。只有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提高农民脱贫能力结合起来,才是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态度。灵丘县通过土地流转,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傍“大户”、做股东,既拿工资又分红,既可脱贫又学本事,既收入有增加又脱贫有保障,就是这方面的探索。

  脱贫办法灵不灵、效果好不好,贫困户最有发言权。灵丘县史庄乡盘道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兴吉说:“当了多半辈子农民,如今没掏一分钱就成了股东,这下可弄好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因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让他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找到了新的位置。

  全省“践行总书记讲话、深化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要求,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其中之一是狠抓资产收益扶贫,以股份合作为抓手,通过要素折股量化实现资产收益,让群众分红得利,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和发展壮大。

  令人欣喜的是,灵丘县以我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为契机,以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试点,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工商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推动农村资源变股本、股本变资金,实现农民股民化、农业产业化,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的脱贫。

  同时,灵丘县狠抓金融扶贫,落实政银企保农“五位一体”机制,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贫困群众受益面,同样是脱贫的有效办法和保障措施,值得借鉴、推广。再就是,灵丘县还充分借鉴各地经验做法,不断优化、创新,探索出了一条“财政资金注入,政府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经营,集体经济破零,农民保底分红,政企村农共赢”的扶贫路子。

  实践证明,撬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拓宽投入渠道,必定激发扶贫攻坚内生动力。这就要求,狠抓扶贫资金投入,实现财政扶贫投入总量和增幅“双增长”,既用好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和扶贫周转金,又压缩一般性支出,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脱贫攻坚。

  可见,让贫困户当股东能进一步带动其脱贫,将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变为规范运作的合作社组织,形成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新模式,的确可使脱贫致富有保障。

  童其君

  建脱贫“蓄水池”

  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吃透精神,找准问题,彻底整改,下足功夫,压实责任,确保再战再胜。

  市场化大背景下,贫困地区很难游离市场之外而闭路发展、自给自足,脱贫的确是场攻坚硬仗。难度有三:一是长期贫困很容易造成“漏斗”经济,大量投入极易迅速进入市场大循环中;二是脱贫难度小的地区基本都完成任务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三是部分贫困户脱贫动力不大,脱贫办法不多,“等等看、靠帮扶”的思想包袱较重。

  若对上述问题不重视,扶贫工作再投入都容易事倍功半,很可能陷入油门大、挡位低、跑不动的怪圈,挫伤群众脱贫积极性。因此,扶贫攻坚应在加大投入不放松的基础上,花更大精力、财力、物力放在“托底”上,只有把贫困“漏斗”变成脱贫“蓄水池”,才能让一株株嫩芽长成参天大树,一棵棵大树漫山遍野。

  同时,确保“托底”也是建脱贫“蓄水池”的要义所在。结合工作实践,经过多方调研和综合各地做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条路径。

  一是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不仅要培训栽培技术、养殖知识,还要培养群众的市场化思维,增强群众的脱贫信心特别是主动脱贫意识。要让敢闯敢为、智慧勤奋的创业精神,在连片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学技能、闯市场、干事业成为贫困地区的风尚和习惯。

  二是因地制宜搞好产业扶贫。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做好产业评估工作,把产业项目放在大市场中去考量,而不能想当然,不能经验主义。要让特色产业搞一个活一批带一串,让特色产品成为有影响、有销路、有市场话语权的新因子,成为贫困地区的靓丽名片。

  三是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扩大贫困地区产业影响力。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广泛宣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销绿色产品。通过增强宣传效应、市场对接,让贫困、封闭的劣势,逆袭为环保、绿色、原产地的特色优势,让贫困地区的产业进入不扶自转的大循环中。

  四是探索产融结合,让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插上资本翅膀。要展开金融思维,站在更高平台扶贫,拓宽脱贫渠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探索产融结合,用好金融工具,让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获得资本青睐。

  田国青

  “潜绩”也应重视

  “潜绩”是相对“显绩”而言,何以谓之?比如一些城市的建设,地上现代化,地下却是豆腐渣,平常光鲜得很,一遇暴雨便露了馅,这在近几年已屡见不鲜。与其说是只重地上不重地下,不如说是只重“显绩”不重“潜绩”。从根本上分析,还是政绩观出了问题。

  类似现象,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如有个贫困村是盐碱土质,一遇大雨便积水难排,村里想用扶贫资金铺设地下管道,方便积水排放,但乡干部不同意——把钱埋地下,上级检查看什么?于是建了个活动广场。还有个贫困村要移民,村民都想搬到自家果园旁,但县里宁要搬到离果园较远的马路边,为的是方便参观。

  以上两件事,虽然不是发生在山西,却都颇具代表性。再就是一些地方钻政策的空子,以前为了要政策、要补助,就把富裕户也算成贫困户;现在政策是“摘帽”不摘政策,提前退出还有奖励,为了完任务、要政绩,却把穷人都算出去,由争先“戴帽”变成争先“脱帽”。

  一直以来就有“数据出官”之说,至于“年年种树不见树”,更是广为诟病。有似于此,一些地方为了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在数据注水上大费心机,如擅改脱贫人口数量、篡改衡量贫困的指标等。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位同学从基层来大倒苦水说,现在扶贫最烦的是填表,一年下来不知填了多少次,好像扶贫不是扶出来的,而是填表填出来的。原因很简单,“数据”见“显绩”啊!

  客观地说,重视“显绩”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得到百姓的认可,能够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从实际看,限期脱贫本身就有见实效、见效快的现实要求,但从扶贫本质要求出发,不仅要短期稳得住,而且要长期不返贫。而“面子脱贫”只解阵痛、不解长痛,是不折不扣的歪招、“虚功”。

  所以,“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兼施,“显绩”与“潜绩”并重,才是扶贫工作应有的正确态度。不能重“显绩”甚于“潜绩”,也不能只重“显绩”而忽视“潜绩”,更不能为了“显绩”就牺牲“潜绩”。如给钱给物也是扶贫,但如果不用于生产,只是作为收入的一部分,“显绩”倒是有了,可建立在类似基础上的脱贫又有何实质意义呢?最好是,既开财源也拔“穷根”,建“蓄水池”的同时还要堵漏洞。

  徐补生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