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广安路径 全力绣好一针一线

2017年04月27日 08:36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6年,我市集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树旗帜、立标杆、做示范,走出了一条——

  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广安路径

  4月22日上午,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电视电话会传来捷报,让我市干部群众为之鼓舞:广安市荣获全省2016年脱贫攻坚先进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脱贫攻坚首战首胜,这背后,“努力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树旗帜、立标杆、做示范”的庄严承诺回响不绝。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的广安,2016年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亿元,行业扶贫资金98.5亿元,如期完成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3个县摘帽,145个贫困村退出,50001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集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小康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广安,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广安路径”。

  层层压实责任

  以上率下真抓实干

  量大、面宽、程度深。贫困,是我市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

  脱贫攻坚的步履并不轻松。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我市全域属秦巴山区和革命老区。2015年,全市共有贫困村820个,占全市2886个行政村的29%;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28.3万,占总人口的8.76%。这些数字,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16年初,四川省正式启动贫困县退出模式。全省脱贫攻坚战首批摘帽县,我市占了3个。这意味着,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必须在一年时间内摘帽。

  与艰巨的任务相对应的,是更加坚定的决心!我市自我加压,把城市脱贫攻坚摆在了与农村脱贫攻坚同等重要的位置。市委书记侯晓春抛出全新理念:脱贫攻坚也要城乡统筹,确保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

  任务如此艰巨,如何确保首战即胜?

  脱贫攻坚中,领导干部没有旁观者,我市层层压实脱贫目标。市委市政府采取“挂图作战、倒列清单”等办法,将全市2016年3个县“摘帽”、145个贫困村退出和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及时分解到县到村,把减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

  不抓落实,再细的目标也是镜中花。我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从市级部门抽调16名后备干部或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各区市县层层成立“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力度达历史之最,可见广安抓落实的决心。

  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带头联系、带头调研、带头督导。仅2016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便亲自主持召开7次领导小组会议、18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突出问题23个。

  上行则下效。区市县(园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时刻冲锋在一线、战斗在一线,现场督促指导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层层强力督导,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每天一督查、一例会,每周一通报、一整改,每月一推进、一报表。这“六个一”推进机制,倒逼各地落实脱贫攻坚任务。

  起跑决定后势,开局关系全局。聚焦、聚神、聚力抓脱贫,努力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树旗帜、立标杆、做示范,广安步履铿锵有力。

  精准施策

  全力绣好一针一线

  4月23日早晨,广安区兴平镇丁坝村村民王德林打扫完庭院后,用抹布把家门前的精准扶贫信息卡擦拭了好几遍。

  在王德林眼中,自从去年家门口贴上了精准扶贫信息卡后,扶贫工作是实打实的。贫困户个人信息、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帮扶记录、帮扶成效等多项内容可一一查阅,“随时更新,一点都做不得假。”王德林说。

  这张小小的信息卡,背后是扶贫大数据。2016年8月,广安区创新建立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如此一来,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工作透明度和管理效力也大大提高。

  “广安区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山区偏远闭塞,动态管理难度大。通过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帮扶措施落实情况一目了然,也便于社会监督。”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说,广安区试点成功之后,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在全市推行。

  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是我市创新推出的“全程纪实”模式之一。我市以扶贫手册、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痕迹管理记录簿、精准扶贫APP为核心内容,深度链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实现扶贫精准、动态管理,形成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痕迹管理体系,实现了帮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

  “互联网+脱贫攻坚”背后,折射出广安的脱贫攻坚力度。脱贫难,路子对了就不难。制度之外,我市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探索研究新机制、新办法,着力破解脱贫难题。

  精准脱贫,基础必先行。我市捆绑各类项目资金,在特困地区加快公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

  没有产业增收,精准脱贫就是一句空话。在我市,农业项目全力向贫困村倾斜,贫困户与业主、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合作,精准规划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脱贫一个村,形成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点。我市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理念,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切实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物”和“人”完美脱贫。

  脱贫效果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我市创新实行第三方评估,与国家统计局广安调查队紧密合作,对照贫困退出指标体系,实时评估和监测贫困户稳定增收情况、贫困户住房和子女接受教育等“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有效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发生。

  一系列精准的手段,折射出广安的脱贫攻坚力度。2016年以来,我市以绣花功夫,精准地绣好每一针每一线,绣出全面小康新篇章。

  广泛凝聚力量

  确保群众永续增收

  4月24日,在前锋区观阁镇偏岩村藤椒育苗基地里,63岁的吴厚忠和妻子在地里劳作。夫妻俩均身患疾病,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曾是村里响当当的贫困户。2016年,夫妻俩却摘掉了“穷帽”。

  2015年,偏岩村引进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规模种植780余亩藤椒树。村民自发成立了禾利藤椒种植合作社,基地年产值的28%纳入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

  公司聘请吴厚忠夫妻俩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工资、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租金有7000多元。吴厚忠心里有数:首批藤椒将于今年9月挂果,一亩地可种植藤椒树100株,每株的藤椒产量在20斤左右。保守估算,这批藤椒年产值可达150多万元。吴厚忠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2016年,我市扶持发展种植业16.5万亩,养殖畜禽83.8万头(只),成建制输出贫困劳动力4.15万人,开发4885个公益性岗位,新培育经营主体1033个,带动3万余人稳定增收。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甜头。我市还从培育贫困群众的精神、能力和行为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如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群众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市还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结亲帮扶,聚力解决贫困群众现实困难和问题。全市38名市级领导、132个市级部门、572个县级单位、10.7万名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早脱贫、不返贫。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是大展身手的好地方。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市各个贫困村,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为贫困村走上小康路注入了新的动力。

  置身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变化最深刻的是人。“把脱贫攻坚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都闪耀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广安精神。我市22名“第一书记”、6名驻村干部及18名农技员荣获全省2016年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外工作人员、成功人士纷纷回报乡邻、扶贫帮困。仅2016年,全市便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8亿元。

  正如这四月春光,大步走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广安,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原标题: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广安路径(来源: 广安日报 记者 李倩)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