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海化隆县韩家窑村“第一书记”高光华:一片丹心为人民

2017年04月27日 08:48   来源:青海日报   

  

  高光华走访贫困户冶占林家,与他谈心谋发展。

  本报记者 起 翔 张 浩 罗 珺

  “这是一封信,更是一份信任,是对党的信任啊……”

  去年11月24日,窗外呼啸着寒风,苍白的阳光无力地洒满谢家滩的峁梁沟壑、乡间村庄……这里天气已经很冷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杨颐捧着一封信,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被深深地感动了,越来越感觉到——从政几十年来,他第一次收到这样如此“沉甸甸”的信。

  就在当天临近中午时,在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政府的会议室里,一个“精准扶贫的座谈会”刚一结束。该乡韩家窑村的十几位村民代表,把一封联名信珍重地递交到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杨颐的手里。信中,简要历述了该村“第一书记”高光华为百姓所做的一件件感人的实事和执意要挽留他的请求,信后还附着印满了上百户村民摁下的红色手印。

  村民执意要挽留的高光华,原是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主任。2015年10月中旬,组织上选派他到化隆县谢家滩乡韩家窑村担任第一书记。到2016年11月底,他已经完成了任“第一书记”的使命,可以问心无愧地回原单位复命了。

  “他,真像我们村的‘焦裕禄’。”采访时,韩家窑村的村民这样点赞高光华。

  的确,一见到高光华,满口操着江浙口音的他,言语坦诚,心里想的嘴里谈的都是“韩家窑村”的事,不由地让人从他身上感觉出一种老黄牛的精神:埋头干事!

  在韩家窑村,高光华才短短待了一年的时光,为什么村民就那么热情执意地把他挽留下来呢?他到底为村民做了什么感人的实事呢?

  “村里来了个高书记”

  初冬的景象,赫然呈现在眼前,山野大川已经被大雪覆盖,嗖嗖地刮着冽风。

  2015年10月18日上午,穿着厚厚羽绒服的高光华,身上背着沉重的行囊,默默地走出谢家滩乡政府的大门,一步步沿着韩家窑村的方向走去……仔细凝望去,俨然像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老革命”!乡上的工作够忙了,他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便独自一人徒步上路了……

  但是,高光华因不识路,踩着积雪走过了头,绕到了一座巍巍的山梁背后,幸亏在山坡上遇见了一位年轻的牧羊人。

  “老乡,你知道韩家窑村怎么走吗?”

  “你找韩家窑村呐?哎哟,你走错了路,我就是这个村的,跟着我走吧。”

  高光华望着眼前的这位高挑大汉,心里喜出望外。于是,他俩便结伴而行。

  这位大汉叫韩哈克。韩哈克认真地端详着这个南方人,脸被寒风吹得通红,厚厚的眼镜,老是被哈气雾住,一次又一次摘下来擦拭擦拭。一路上,他们像熟人似的边走边聊,谈笑声不时回荡在寂静的山野里。

  高光华跟着韩哈克终于爬到了村对面的山梁上。但是,展现在他眼前的韩家窑村的山川大地,跟六盘山连片贫困区的许多村庄一样,是一幅多么贫瘠荒凉的景象啊:全村118户480口人,盘踞在韩家窑大沟西侧大湾滩、上湾滩的山坡台地上,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浅脑山地区,村里沟壑纵横,村民的家园破败不堪,一点也看不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

  高光华踏进韩家窑村的第一天,一个消息迅速地在村里传开了——省上派来的干部来村里扶贫了!但是,很多村民根本不相信:你看着吧,摆摆样子后,不久会“溜”人的!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幅沉重的担子,压在了高光华这位“第一书记”的肩上。但是,这一点他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如果“村子不穷、不困难”,党派他到这个村里来干什么。在这里,只要紧紧依靠党组织,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心里真真装着百姓的疾苦,拿出老黄牛埋头苦干的精神,精准扶贫,精准施策,韩家窑村的贫穷面貌会慢慢改变的,村民的生活会一步步奔向小康路。

  高光华在村里住了下来。村干部再三要求,让他住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支书家里,但他执意不肯——尽量不想给村民添麻烦、增加负担。他就住在了村里简陋破旧的党员活动室里。

  当晚,夜已经很深了,屋里冷得似冰窖,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爬起来找村党支部书记韩诚商议事情去了。他们聊了很久,最后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根子还是要改变村民落后的观念,要树立起村民战胜贫穷的勇气和信心。

  从第二天开始,乃至此后的每一天,高光华就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名“村民”、一名宣传员、一只领头雁,与全村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一次又一次,走村串户,召开村民大会,宣讲中央、省上的“四个一批”、“六大工程”、“八个精准”等扶贫政策,听取群众意见,统一思想,激发村民致富奔小康积极性。

  高光华很清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致富奔小康,建设美丽家园,必须要有制度保障。于是,他带领队友和村支书一起制定了村党支部一系列工作职责和制度,制定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村规民约等方案,描绘出了韩家窑村的美丽远景。

  通过反复走村串户,摸清了家底,分析致贫的原因,梳理出了两大类九个问题。接着,精准识别,精准对象,产生了精准施策的扶贫思路和举措:全村要实现小康,进一步稳定做大现有拉面产业,改变传统种养模式,做强种养产业,实现多渠道增收。

  按照这一思路,高光华与村支书带领村民,拉开了精准扶贫和建设美丽家园的序幕,“一个方案一种策略”、“一户一策”,分工明确,落实责任,挂图作战,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作。

  “这一年,我跟着高书记,跑项目去办事,走访了很多单位,认识了很多领导。”清瘦的村支书韩诚坦言,“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点:一个村支书应该‘干什么、怎么干’的道理。”

  的确,去年,高光华带着村支书、驻村队友为村里办了大量实事。为此,他们从省、市、县到乡,究竟跑了多少趟、找了多少人,自己也说不清。他感觉,他的每一天很充实,但就是太累了。

  “他真像我们村的‘焦裕禄’”

  就在两天前,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记者走进谢家滩乡韩家窑村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一个新建不久的乡村广场,位于大湾滩韩家窑村、村民门口对面的斜坡地上,广场中央还有一溜亭台走廊,健身器材放在门口,看来还没来得及安装;广场边的村道是一个扇面形的大湾子,路面进行了水泥硬化,如今变成了宽阔的乡村大道;广场周围留出了一块块绿化带,这几日村民正准备植树种草种花呢。

  一提起这新建的广场、扇面形的乡村大道……几户村民谈起来,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已过古稀之年的韩占海说:“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一件件实事,就像一块块见证的里程碑,这是共产党、高书记给村民办的大好事啊。”

  其实,原来这广场的位置、扇面形的大村道,是一条宽60余米、深30多米的大湾滩排洪沟。每年一到雨季,滔滔洪水裹着泥沙俱下,轰轰作响,地动山摇,沟被冲毁地越深越宽,看着就吓人。

  上百年了,村里的男女老少瞅着这条沟就纠结、发愁,因为它不仅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不时出现险情,有时看见车、拖拉机、人滚进沟里,更可怕的是这条豪沟已经“吃”到村民的农舍茅屋的门槛了,已经危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了。

  村“第一书记”高光华上任后,在第一次召开的村民大会上,所有村民首先把一个困扰了村民上百年难啃的“骨头”扔给了他——先治理排洪沟,还要搞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的危房改造等等。

  当时,在会议现场高光华就勇敢地“承诺”下来了。他心里很清楚,组织上派他下来就是“为民解忧、为民办事”的,如果这一年“挂空挡、混日子”过去,那不正应了村民说的“什么肯定待不住啦”、“摆摆样子,不久会溜人之类”的话了吗。

  承诺是“金”。高光华等驻村队员不断地走访、摸底调研、开会、建制度、定思路、定方案……完成了大量精细的基础工程后,开始施工治理大湾滩排洪沟工程,填平硬化了截面,形成了宽敞扇形的乡村大道,这算是他在韩家窑村打出的第一个也是最漂亮的一场战役。

  几乎同时,一处漂亮的乡村广场、38盏路灯、70余户人家的围墙改造、门庭改造等项目也陆续完工,仅去年一年在韩家窑村累计完成投资700多万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村容村貌有了可喜的变化。

  但谁又会知道,这一个个变化背后所付出的酸甜苦辣呢?

  有时,为争取来一个项目,高光华带着村支书一趟又一趟往省、市、县等相关单位跑。如果单位领导开会,或者外出了,他和村支书就守在单位门口,无论刮风下雨,直到把事情办下来为止。

  这些项目又陆续开工后,为确保工程质量,几个月来,高光华就住在党员活动室里,白天到工地上监工,晚上又琢磨、考虑一些新的建设项目和全村的远景发展目标。

  一到夏冬季节,高光华就遭殃了。一下雨,他住的房子就漏雨,滴滴答答、滴滴嗒嗒好几天不停,屋里便湿气大,晚上就更冷。而在冬日,屋里四面透风,把炉子烧得再旺,里面依然滴水成冰。

  去年一个雨天的傍晚,两三个村民有事突然来找他。当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村民看到如此情景,几乎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他们想,他这样究竟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要谈高书记的事,萝卜咸菜还有一大筐里。”原村干部韩占元老人说,“在村里,村民为啥称他是韩家窑村的‘焦裕禄’呢?”

  于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村民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不断阐释着高光华为民爱民的情怀。还是在去年八、九月间,为了治理排洪沟、新建乡村广场,需要占用韩得林、韩占芳、韩生军、韩有仁等村民的一部分宅基地、晒场、树林。他想,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他便多次召开协调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挨家挨户走访,他的精神终于感动了这些村民。

  采访中,高光华多次说,“这些村民,真是为了‘大家’舍了‘小家’。”修建广场时,占用了韩得林等三户村民的晒场,只是给了象征性地补偿,占用了韩占芳家十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可这位老共产党员没有吭一声;治理排洪沟时,占用了韩占军家四平方米的宅基地,砍掉了韩有仁100多棵大树,可他们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

  采访时,这些村民说:“看看高书记吧,一年四季趴在这穷山沟里,忙前忙后的,晒成啥人了,跟咱村民一个模样。他图的是啥呀?不就是帮咱们过幸福的好生活吗,为集体我们舍了一些个人利益,这算得了啥呀?”

  在韩家窑村,我们与高光华、村支书一道,走访了村里最贫寒的一户人家。户主就是年过古稀的韩尔力,如今他还无房,他和小孙子暂借住在亲戚的家里。韩尔力看见我们进了家门,立马从里屋迎出来,虽然他穿得破破烂烂的,但很矍铄。尤其,见到高书记后,韩尔力说说笑笑很兴奋,笑容汪满了他满脸的皱褶里。

  “我们的高书记,是韩尔力和他孙子的救命恩人哩。”村支书韩诚突然插话说。原来,老人的家就住在对面山坡的台地上,几乎与其他村民的家连在一块,但很破旧,是个危房。高光华到这个村后,他尤其关爱这户人家,时不时地到他家看一看、聊一聊。因为,老人的老伴去世的早,去年儿子又意外殁了,儿媳妇改嫁了,给他留下了三个孤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每一次去韩尔力家,看着他四面透风的破屋,高光华心里就不由得发毛——感觉快要塌了!经他力劝,韩尔力和孙子刚搬出没两天,果然出现了天大的险情——也就是去年九月二日晚八时许,山体发生滑坡,冲毁了韩尔力的家,幸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高光华看着这个残破的人家,心里充满了爱怜和同情。他对村支书说,韩尔力一家人不能长期寄住在别人家里,要有他自己温馨的家。从此,他不断地从不同的单位和渠道,给韩尔力积极争取到国家救助资金、补助金和危房改造项目,如今正在选址,在村里为老人和他的孤儿们准备起一院家、盖几间房,要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我不能辜负村民的信任”

  任“第一书记”的一年,假如是一份试卷的话,韩家窑村的村民给高光华和他领队的队员肯定会打 “满分”的。但是,高光华却给自己、队友打出了“不及格”。

  为什么会这样呢?高光华或许对“第一书记”的职责和使命,看得更高、更重,想得更深、更远。

  “下到村里后,一个‘第一书记’怎样做,才算圆满呢?”记者问高光华。他很坦诚地说:“扶贫要扶到‘根’上,这也是群众真真所渴望的,这也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村民贫穷的面貌。”

  “任第一书记的这一年,就按你对扶贫的理解和要求,你做到了吗?”记者又追问高光华。他不回避问题,更坦诚地说:“没有。一年来,项目扶贫上,虽然付出了很多,也办了一些实事,但只是个‘表面文章’,建个广场、治理个排洪沟、土墙换成个砖墙……只能简单的改善一下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终究不是能给村民带来‘增收’的产业,村民贫穷的生活将会依然如故。”

  “全村村民如此诚恳执意地挽留你,你怎么看?”记者问高光华。他说:“是的,那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的一份信任。这种信任,是可贵的,是不能辜负的。既然把我挽留了下来,下一步就从‘根子’上做点文章,加强产业扶贫的力度,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

  其实,去年做了大量的走访、摸底调研后,高光华与村支书和他的队友们早已谋划确定了从“根子”上扶贫的思路,就是“做大做强拉面产业,调整传统种养结构,成立合作社,发展高效种养产业”。这条思路,可以说挖尽了韩家窑村的优势和潜力,是符合该村实际的。

  目前,韩家窑村村民在广东、上海、山东、湖北等省市开有37家拉面馆,有173人从事拉面产业,还有零星的外出务工人员。拉面经济,为这个小山村注入了一定的经济活力。

  在瘠薄的浅脑山耕地上,农民种植传统的小麦、青稞、洋芋等低效作物,产量还不足200公斤。一些开拉面馆的人家,索性就把大片的耕地撂荒了,资源闲置没有收益;发展养殖业,虽然有草山资源,但迄今只有两三家养殖户,规模不大。

  “种养产业成了这个村的‘短腿’。”高光华很自信地说,“其实,改变传统种养方式,把闲置土地流转出来,让能人经营种植,种养产业里还是有‘金子’可挖的。”

  去年,高光华运作成立了韩家窑村“农业、牧业两个合作社”。而且,组建了“拉面经济”、“种植业”、“养殖业”三个学习考察组,他和村支书带领村里40余名贫困户、种植户、养殖户、拉面店主,分别先后到化隆县群科“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基地、省农科院种植基地和化隆县二塘乡马阴山生态养殖场基地学习观摩。

  “观摩学习,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和眼界,启发太大了。”在观摩现场,山东开拉面店的韩世杰兴奋地说,“拉面店原来还这样开呀,高书记引导我们做大做强拉面经济的思路是对的。”

  在观摩现场,韩世杰和在无锡开拉面店的韩乙个等三个拉面店主,对政府主导的一条龙配套服务、销售……很感兴趣。还详细询问了到国外发展开拉面馆的事宜。三个店主,当场签订了产品销售意向协议。

  “高书记,谢谢你,没有你的鼓励我这馆子开不起来,如今馆子生意不错,我会好好干,让自己家尽快富起来。”去年10月的一天下午,高光华突然接到贫困户韩奴个从洛阳打来的电话,他进一步鼓励韩奴个:“好啊,要好好经营拉面馆。”

  以前,韩奴个带着全家人一直在外打零工,收入很低,家里房子倒了也修不起。高光华在家访中了解到他家有劳动力,孩子也大了,并且有在外闯荡的经验,就鼓励他借点钱开拉面馆,犹豫再三之后,他终于在亲戚的帮助下开起了拉面馆。

  “做大拉面产业,要搭好连心桥,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经验,这很重要。”高光华把网络优势引进了村里,在微信平台上搭建了“外出务工人员群”、“党员活动室”、“村民群”,经常与他们传递信息、交流经验,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

  “高叔,你还认识我吗?我想参加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麻烦你帮帮我。” 这是贫困户韩木沙的儿子韩永昌,在浙江绍兴一家拉面馆里打工。去年,韩永昌报名想参加培训,但因年龄太小没有报上名,今年刚满十六岁。高光华调出原来的报名身份信息后,在拉面电子商务平台登记簿上为他报上了名。

  春到高原,大地变绿。高光华和村支书说,今年引导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精准施策,支持入“伊清种植合作社”的五户村民,种植3.33公顷党参、黄芪等高效中草药材,扩大种植13.33公顷燕麦,让韩家窑村种植业先典型引路,为今后逐步做大做强种植业探出经验。

  “高书记,我们想扩大养殖业,看我们该怎么办,也出出主意,帮帮我们。”考察学习回来后,中小养殖户韩哈克、冶占福多次来找高光华诉求致富愿望。他说:“有想法很好,村里支持你们,一步一步把养殖规模扩大起来。”

  ……

  是啊,在村里每天只要村民有啥困难、有啥诉求和希望,都来找这位“第一书记”。如今,高光华成了韩家窑村贫困农民的贴心人,成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