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扶贫对象脱贫后再次返贫的启示:职业教育如何挑起扶贫重担?

2017年04月26日 10:3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扶贫攻坚工作列出的新“任务单”。

  当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1000万人如何实现脱贫?谁能挑起精准扶贫的重担……一连串的问号,成了很多人牵挂的重要议题。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少人将精准扶贫的希望寄托于职业教育,大家普遍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受教育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和收入。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家庭成员掌握一门技术,极有希望实现脱贫乃至迈向小康。

  扶贫对象脱贫后再次返贫的启示

  “过去,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一直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题。难题之所以难,归根结底就在于这些贫困家庭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即便办了医保,如果没有谋生技能,还是存在返贫的可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有着切身体会。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是,有些扶贫救助对象脱贫后再次返贫,主要原因是自身没后劲。这种现象说明物质扶贫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才可能长期见效。

  王金初建议,要从思想上对扶贫对象给予鼓励、引导,创造有利于脱贫的大环境,本着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从“大水浇灌”转向“定向喷灌”“定点滴灌”,通过多举办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帮助扶贫对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长久脱贫。政府扶贫部门要研究长期对策,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巩固扶贫效果,防止大面积返贫现象发生。

  “精神扶贫迫在眉睫!”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耒阳市龙塘镇远宏村村委会主任伍冬兰在今年两会上呼吁。

  “近几年,不少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致富主动性,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伍冬兰认为,当下“精神脱贫”迫在眉睫,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但要给钱给物,更要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如何解决部分贫困地区老百姓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提升贫困对象或其子女的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在农村的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某种程度上职业教育能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举例说,湖南省的“一家一工程”,就是让一个贫困家庭的一个孩子去读中等职业教育,然后帮助他找到工作。一般来说,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孩子就业之后,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职教“挖穷根”的作用亟待加强

  虽然职业教育在农村的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2016年民主党派对10个省份所进行的年度大调研结果发现,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并没有发展起来,而且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日渐萎缩的问题。

  “一技在手才能走遍天下,要过体面的生活,应该让农村青年接受比较好的职业教育。”朱永新认为,“一是现在大多数农村待业青年没有什么专业技能,更没有创业的成本。二是在城市,他们也只能做较低端的工种,很难真正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从全国范围看,当前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农村脱贫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优质的职教资源、就业机会、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贫困人口和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地区。”

  职业教育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现有的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据朱永新介绍,北京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校生从5000多人减至3000人。由于北京本地对职教毕业生的需求旺盛,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只能以借读或合作办学的方式招收外地生源,但这些学生既得不到生源地的补助,也无法享受北京的助学金,这实际上剥夺了很多贫困学生到大城市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通过实地调研,民进中央建议,当前应该大力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即统筹扶贫资金,通过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来吸引学生;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把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扶持的重点因素;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鼓励多种主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朱永新说,比如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破除政策障碍,放宽产业发达地区、用工紧缺地区、中职教育发达地区的招生限制,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可以建立中职教育资助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即学生到哪里就读,就把经费转移到哪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永新反复疾呼,国家要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和建档立卡的所有适龄学生和贫困劳动者。

  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与农村脱贫需求错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连续第5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发展的名单之列。

  但是,职业教育作为离农村贫困人口和底层打工族距离最近、最能直接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现实中却与农村脱贫的需求存在不小的距离。

  在一些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即便家庭经济困难,但也不愿上中职。问题不是别的,而是老百姓观念中还是愿意让孩子读高中、读本科,造成了“博士、硕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结果就是很多本科生干的活,应该是中职、高职学生去做的,这就产生了错位。

  在一些专家看来,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基础薄弱,难以为区域产业发展和扶贫需要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这些地区的职业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学校课程内容、实训设备陈旧,一些学校还在学习已被市场淘汰多年的职业技术,因而吸引力差,招生困难。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观念问题。很多人总认为做这种技能型的工作会低人一等,认为孩子要成才又要有出息那就都去搞学术、做学问,或者做管理,这是一种观念的误区。第二个问题,是学校培养怎么真正面向需求,把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好。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培养职业人才方面也得下功夫去改革,不能都照搬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方式。第三个问题,就是对职业型人才的重视。培养出来的职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如何,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是不是能在社会上得到充分的尊重。把这几个问题解决好了,职业教育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

  不单是钟秉林有此忧虑,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也建议,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就业去向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现在来城里打工的人几乎没有业余学习的,不是他们没有这样的需求,而是没有便捷的资源和服务。务工人员的时间都是零碎的,不可能到学校系统学习。有没有可能为他们举办周末学校或夜校?”朱永新建议,国家应当开放一条面向农民工青年、随时随地培训的便捷路径,如通过“学分银行”的方式获得文凭,从而得到体面的工作。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服务扶贫攻坚能力偏弱的问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赵郁建议,加快修改《职业教育法》,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优化教育布局,引导职业院校走校企合作、课堂与职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产业需求相融通的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柯进)

  《中国教育报》2017年04月26日第4版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