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江学斌: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有先天优势

2017年04月26日 10: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精准扶贫已经历了给资金、给项目的阶段,进入到扶贫对象的内生脱贫阶段,也就是“扶智”“扶技”阶段。通过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既可以进一步释放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红利,又能让个体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职业教育能将个体的技能训练与产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要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在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产教精准融合、职业素养培养、创业创新等方面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真正实现“专业创造价值,职业成就人生”。

  第一,抓住精准“就业”这个牛鼻子。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段话既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职业院校应关注供给侧改革下的就业市场新形势,关注产业新形态,关注全球市场的细分,给被培训者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机会,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就业。精准“就业”一是要做到专业对口就业,让学生所学的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二是做到稳定、可持续就业。频繁跳槽对学生、对企业、对社会都是一种伤害,它增大了整个社会的机会成本。

  第二,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专业之“专”必须植根于产业,才能生长,才能蔚然。职业院校要在对就业市场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前瞻性、精准地设置学校的专业,让产业成为专业成长的沃土。

  第三,课程设置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形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应的岗位能力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传统的电商如淘宝、网上商城等模式不再独领风骚,而跨境电商、移动电商、大数据分析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在增加,如何适应这一业态变化,及时地增设相应的课程以对接岗位需求,给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粗放式、大而全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变革。

  第四,校企合作要精准定位,产教要精准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必须发挥作用。校企合作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人往何处去的问题。现在提到专业对口的问题,为什么职校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就是因为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脱节,适应不了岗位需求。传统的订单培养只有人的大概数量,没有岗位说明、没有人才规格,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严重脱节,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各行其是,这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

  真正的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室建设、教学过程、实习就业、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融合要解决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掌握生产与管理一线真本领。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搭上就业专车,更好地创造价值。

  第五,开展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精准服务于岗位需求。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心态、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内容。如果说专业技能决定一个人的职场发展下限,职业素养则决定一个人的职场发展上限。专业技能决定你进入的门槛,而职业素养决定你职业成长的高度。根据笔者的调研,很多企业更愿意接受职业心态良好、有团队精神、有责任感的学生。现在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素养。

  第六,精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可以让人脱贫,创业可以带动一批人脱贫致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更应培养贫困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现在,政府扶持、银行贷款、风投、众筹等渠道可以解决资金问题,独特的商品资源、好的产品、好的商业模式才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职业教育不仅针对在校学生,更承担着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重任。创业教育也许适合于“小众”,但它的放大效应更能推动精准扶贫。

  总之,围绕产业精准布局,针对岗位精准培养,瞄准市场精准就业,通过职业教育让贫困人群成为掌握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成为新的产业大军,服务于国家精准扶贫大战略,有可为亦应当有为。

  (作者江学斌,系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4月26日第4版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