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盘点:山西“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典型与模式

2017年04月26日 09:58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做活产业大文章 构筑精准脱贫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产业扶贫是涉及人口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扶贫政策。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我省将扶持115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

  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产业扶贫总思路和总抓手,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平顺的中药材、隰县的玉露香梨、大同县的黄花菜、吉县的苹果、交口县的食用菌、岚县的马铃薯……一个个产业的兴起,带动起一方经济,肩负起一方幸福。

  典型篇

  平顺县 药草飘香富农家

  过去百余年,甚至更早,佛堂岭村就有种党参的习俗。不过一直都是少部分农户种来贴补家用的。如今,整个村198户除留了点口粮地外,全都种了党参,户均收入达到了8500元。佛堂岭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党参村。截至目前,平顺县中药材种植户数2万余户,种植面积达50万亩,总收入2亿元,全县农民收入近三成来自中药材种植。

  平顺县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太行山南端,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海拔300米到1800米的落差,造就了当地丰厚的中药材自然资源,全县有动植物中药材300余种,大宗中药材67种,还有潞党参、连翘、柴胡、黄芪等道地中药材10余种。

  资源优势何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该县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中药材基地特色县”,打造“太行山道地中药材第一品牌”的目标,大力开发中药材产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太行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到2016年底,全县种植和野生抚育中药材面积达到50.34万亩,中药材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农民人均药材收入1600余元。

  在政策扶持上,平顺县制订出台了《推进50万亩中药材基地县建设实施意见》和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及奖励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介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前来创业。目前,已引进8家省内外知名药企;在资源整合上。引导各种资源向贫困群众倾斜、各种资金向扶贫产业布局、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汇聚,努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技术服务上。对中药材种植户进行党参、连翘、柴胡、黄芩、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和中药材品种推广;实施“千村万人”就业培训等工程;在龙头带动上,引进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采取政府担保、乡村配合、企业投资、利益共享的方式,在全县形成集种植、营销、仓储、加工于一体的中药材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

  岚县 小土豆育出大产业

  “以前我咋也想不到,原本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口粮’如今却让我脱了贫。”又到了春耕的季节,望着一块块发了芽的种薯被埋进土里,岚县农民康元亮满心欢喜。从过去的一贫如洗到如今年收入3万多元,康元亮说这一切都要从特色产业扶贫工程说起。

  在脱贫攻坚战中,岚县立足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抓住国家马铃薯主粮化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县扶贫主导产业,狠抓了种薯培育、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将马铃薯产业优势转化成脱贫攻坚战中的一股“生力军”。去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人均近两亩,仅马铃薯产业一项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69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依托马铃薯产业扶持的4996个贫困对象,成功实现稳定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3426元。

  土豆的产量上去了,后期加工的短板随之显现。为此,近年来该县狠抓加工,延伸马铃薯产业的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去年政府扶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宜芳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30吨/小时精淀粉和年产1000吨马铃薯粉条、粉丝的两条生产线,年加工转化马铃薯7万余吨。目前全县马铃薯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0万吨。

  为了调控市场价格,岚县去年新建了两座9000平方米的半埋式恒温薯窖,实现了3万吨成品薯的错峰销售。同时,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给“岚县土豆”打广告,提高了土豆的知名度。这些举措使岚县土豆的价格一路上涨,去年薯农的收益较前年几乎翻了一番。

  土豆卖得火热,岚县与土豆相关的旅游、文化等产业也在逐渐形成,诸如土豆花旅游节、农家乐等附加产品也应运而生,帮助许多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隰县 玉露香托起小康梦

  玉露飘香幸福来,农民致富奔小康。截至2016年,隰县玉露香梨面积达20万亩,挂果2.8万亩,总产量3000万斤,产值1.2亿元。目前,隰县80%的耕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梨果是隰县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隰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吕梁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围绕“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的脱贫战略,创新扶贫方法,推进密植梨园建设,推出扩规模、强管理、抓配套、树品牌、促营销等一系列组合拳,积极探索“农户主导、龙头企业带动、互联网+驱动”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协助做好新三板上市培育工作,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以梨果育苗、包装、物流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夯实脱贫基础,实现农民增收。

  最早种植玉露香的是习礼村的闫云海,他现在已经有上百亩梨园了。说起过去,老闫停不下来,“垣上羡慕沟里的,人家吃水不用担,咱这吃上几碗面还不够担两担水的。从一面塬到另一面,就走到天黑了。所以,那时候穷。现在,是沟里羡慕垣上的,种梨树好啊,平整了就是几十亩地,一个老头子一年也能闹不少。”

  隰县县长王晓斌表示,实施隰县玉露香梨品牌战略,对于推进隰县玉露香梨产业的标准化、组织化、融合化发展,对做大隰县玉露香梨产业经济,助推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隰县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同县 以“花”为媒谋富路

  唐家堡村一直有种植黄花菜的习惯,因品质好和在北边地区的稀缺性,黄花菜备受市场青睐。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黄花盛产期就有2980亩,占了全村耕地面积的70%以上,绝大多数村民靠着这项收入脱了贫。

  大同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该县把黄花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打造了西坪、倍加造2个万亩片区,涌现出18个黄花种植专业村、13家黄花销售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2016年,全县黄花种植达到10万亩,产值3.5亿元,精准扶贫2941户6272人,务工带动贫困人口19800人。

  制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黄花产业。集中打造2个2万亩乡镇、3个万亩乡镇、3个5000亩乡镇。县政府成立黄花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促进黄花产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黄花列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任务,重点推进。

  发放黄花补贴,引导贫困户连片种植黄花。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金给予每个贫困户500元/亩的农资补贴,连片发展500亩以上的配套2眼机井、电机和高压线,帮助建设晾晒场地。另外,每亩黄花保费300元,政府补贴100元。盛产期黄花因灾赔偿最高可达5000元。

  培育扶持经营主体,促进农企双赢。县政府和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成立宜民产业发展公司,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并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黄花种植管理,带动贫困户脱贫。扶持三利农产品公司,引进兴农黄花科技公司,日加工鲜菜能力提升9万公斤,可加工11种黄花食品,农民采摘后可直接销售,实现了双赢。

  政策篇

  为好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政策具有导向作用、扶持作用和激励作用,好政策里蕴含着真金白银。我省全面贯彻中央扶贫政策,围绕贫困群众迫切需求,增加政策供给,制定了14个产业扶贫配套文件,从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通过开展“一卡一库一培训”等专项行动,强化政策进村入户宣传,推动政策落细落实,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

  ■配套文件

  《山西省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若干政策》;《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五位一体”推进全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山西省银行业支持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关于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关于山西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完善财政政策全力保障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创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的实施方案》;《山西省供销社合作发展基金实施方案》;《山西银监局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山西银行业金融机构扶贫金融服务考核暂行办法》。

  ■财政扶持

  退耕还林在国家补助标准的基础上,贫困县每亩增加800元。种植中药材按退耕还林还草补助。

  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在享受现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杂粮补贴每亩增加25元,薯类补贴每亩增加50元,中药材补贴每亩增加200元。

  ■人才培育

  对参加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600-12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劳务输出服务的机构,按规定给予300-8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

  省直有关部门60%的年度培训任务和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1-2项使用技能。

  ■金融助力

  扶贫小额信贷:向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享受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的信用贷款。

  扶贫特色产业贷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

  “五位一体”扶贫保费财政补贴比例为不高于贷款额的1.5%,保证保险保费低于贷款额1.5%的按实际发生额全额补贴,高于1.5%的按贷款额1.5予以补贴。

  所谓“一卡一库一培训”是指,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填报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项目需求;以县为单位设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提升劳动技能,促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力争全省7993个贫困村,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

  模式篇

  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政府引导+企业服务+农户操作

  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立足中药材产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与贫困户合作共赢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服务+合作社管理+农户操作”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既保证了公司中药材原料的品质,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2016年带动长治市2万余户农民增收,其中贫困户1.2万户,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是提前预付种子种苗款。为切实解决贫困户前期投入能力不足问题,提前为农民发放种子、种苗等货款。目前,公司采用预付款模式仅在平顺就带动贫困户5000余户。

  二是发放管理费。以返租倒包的形式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在种植管理中,对耕作管理的农户支付管理费。使贫困户得到了土地流转和管理费双份收入。

  三是实行最低保护价。即在采收季节药材价格高于合同收购价时,按市场价格收购,低于合同价时按照保护价格收购。这样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贫困农民来说,种植中药材更是一项风险低、收益高的产业。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211”+“1+1+1+1”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积极对接贫困户,“结对子”“订单子”,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为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战役,该集团推行“1+1+ 1+1”运作方式,以及“211”扶贫举措,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在全省10个市30余个县建立了“精准扶贫生猪产业基地”,在养合同量30万头、放养50万头,带动贫困户1万余户。“十三五”期间,规划了“53332”战略,即放养500万头生猪、300亿元销售收入、300万吨饲料销售、3万吨调理品销售、2亿只肉鸡宰杀。

  “211”模式(针对普通农户)

  “211”:夫妇2人、建一栋猪舍,年收入10万元以上。

  三固定:猪苗价格固定、饲料价格固定、回收价格固定。

  六统一:统一提供建筑图纸、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制定防疫程序、统一回收毛猪。

  两奖励:建标准猪舍有奖励、交保证金有奖励。

  “1+1+1+1”模式(针对贫困户)

  “1”指政府。政府牵头解决用地问题,完成“三通一平”及优惠政策制定实施。

  “1”指企业。企业为合作社、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保证启动资金到位。

  “1”指银行。银行对合作社中的贫困户发放贷款。

  “1”指贫困户。贫困户将贷款资金以购买猪苗、饲料等方式入股,定期享受分红,年收益率不低于15%。

  武乡县大山禽业有限公司——借鸡下蛋+借鸡发财+借船出海

  武乡县大山禽业有限公司开展了“我与农户手拉手”发展生态牧养鸡产业脱贫的活动,推出“借鸡下蛋、借鸡发财、借船出海”三种生态牧养鸡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带动全市15个乡镇151个行政村,涉及249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94户。

  借鸡下蛋。对50只以下的生态养鸡贫困户,公司为农户提供70日龄青年鸡,并为农户提供免疫服务和饲养管理技术服务,为农户提供绿色饲料、提供市场信息,保证收购农户鸡蛋。产蛋后,农户向公司免费上缴绿色鸡蛋一斤,母鸡归贫困户所有。

  借鸡发财。对50只以上生态养鸡贫困户,公司在邮储银行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建鸡舍、配设备,提供70日龄青年鸡及各种服务,农户将鸡蛋足量上缴公司,公司在利润中扣除垫付的基建费用,剩余利润全归农户所有。

  借船出海。对没有养殖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帮助农户在邮储银行贷款3万元,入股大山公司养鸡合作社,让农户搭上公司、合作社这条大船,参加年底分红,公司保证农户入股的资金最低年收益不低于10%。

  (文字统筹:省农业厅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