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湖北竹山精准扶贫模式观察:三把钥匙开启脱贫门

2017年04月26日 08:44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方荣华 李永芳

  户主沈家明,致贫原因:因病、无产业;脱贫措施:养猪20头、种露地蔬菜2.2亩、易地搬迁、大病救助、教育补助。

  19日,记者在竹山县城关镇明清村贫困户沈家明家看到一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白卡》。“这是党和政府给我家开的脱贫处方!”沈家明说。

  像这样的“处方”,竹山县共开出48977个,涉及贫困人口14.91万。

  像中医号脉一样找准穷根,像打狙击战一样靶向扶贫,像抓生产进度一样实行痕迹化管理,竹山县用“中医诊法、狙击战法、痕迹管理”三把“钥匙”,为贫困群众打开脱贫之门。

  中医诊法

  望闻问切查“病根”

  精准扶贫,首先在精准。竹山像中医号脉一样精准识别贫困户、找准致贫“病根”。

  2015年9月以来,该县全面推行“三访五评”精准识别机制,做到贫困对象一人不漏,非贫困对象一户不进。当年底,按照“七进八不进”原则进行精准识别“回头看”,全面筛查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开“良方”需找准“病根”。全县派出241支扶贫工作队、5990名扶贫队员进村入户,为贫困户“把脉问诊”。

  得胜镇文峪河村村民陈耀喜因意外事故断了一条腿,全家陷入贫困“漩涡”。扶贫工作队、镇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经过“会诊”,决定盘活他家12亩老茶园。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陈耀喜去年光靠卖鲜茶叶就挣了3万多元。

  48977户、14.91万贫困人口,61个重点贫困村,少数极贫村贫困率高达56%,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率达到26%……通过望、闻、问、切,全县贫困人口情况了然于胸。

  狙击战法

  因户施策治“穷根”

  针对48977个贫困户,竹山分门别类开“处方”。

  麻家渡镇的陈敬忠,两年前还住在距集镇70多公里的牌楼村。2015年,在镇政府统一规划下,陈敬忠搬到离集镇5公里的总兵安村,还开办了农家乐和小旅店,日子红红火火。

  截至去年底,像陈敬忠这样“挪穷窝”“兴产业”的贫困户有 8375户24257人。未来3年内,该县还将易地扶贫搬迁17201户48883人。

  扶贫搬迁转移一批、产业开发带动一批、教育培训拉动一批、医疗救助帮扶一批、政策供养兜底一批,按照“五个一批”总方略,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因户施策“治”贫。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竹山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出“能人带动、集约经营”“资产投资、村户受益”“入股分红、化解风险”等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去年,该县整合资金15.07亿元,精准投向扶贫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207家,13155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痕迹管理

  一户一账有“存根”

  2015年4月29日,帮扶人张富勇察看危房改造;2015年12月19日,与户主商议后决定分散安置、拆旧建新,养猪4头、鸡50只;2016年3月7日,户主新建两层砖混楼房,去年养殖增收1万余元……大庙乡铁炉沟村1组村民殷增龙家的墙上挂着“精准扶贫明白袋”,清晰地记载着帮扶责任人的扶贫足迹。

  该县遵循识别精准化、脱贫目标化、发展动态化、出列痕迹化、管理科学化等“五化”原则,利用卡、表、图、册、账全程记录贫困户脱贫轨迹,坚决杜绝“假脱贫”“数字脱贫”“被脱贫”。

  为确保脱贫成效,该县建立健全贫困村出列程序,组建扶贫智库,实行常态化督导和专业化评估。去年底,该县委托第三方调查评估机构,组织精准扶贫自查。根据调查结果,先后约谈3名乡镇党委书记、6名扶贫干部,列出问题清单118条,下达整改意见118条。“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去年,该县181个县直部门和企业驻村帮扶242个贫困村,实施项目2500个,落实帮扶资金3.42亿元。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