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伟大的使命 伟大的情怀 伟大的实践

2017年04月19日 10:11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伟大的使命 伟大的情怀 伟大的实践

  ■ 赵凯明

  国之命在民心,邦之本在民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怀万民忧乐,动员全党力量向消除贫困发起总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凝结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情怀和智慧,生动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赢得群众拥护长久执政的根本所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脱贫攻坚根本上是要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补齐贫困地区法治短板是紧要任务。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是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脱贫攻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中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科学理念。纲举而目张,理清而篇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日益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思想共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解放离不开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扶贫开发是系统工程,协调推进方能行稳致远。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扶贫开发必须打破固步自封和区域封闭,更多借助市场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育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利民惠民,扶贫开发必须贯穿共享理念,让困难群众真得益、长得益。“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贯穿脱贫攻坚全局的思想红线。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了,大多数群众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了农村还有不少穷乡亲”,“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足寒伤心、民寒伤国”,“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总书记多次引用先贤哲语要求党员干部“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重要论述字字千钧,句句暖心、饱含深情,也是共产党人与人民同甘共苦本色见证。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求真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区、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种精准的思路和要求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脱贫攻坚要下功夫把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一家一家搞清楚,不因琐碎繁复而敷衍塞责;抓紧抓实每一项工作,因乡因村施治、因人因地施策、因家因户施法;下功夫扶真贫、真扶贫,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文化自信。自信才有自尊、自强、自立,才会义无反顾地为理想而奋斗。物质贫困贫一时,精神贫困贫一世。“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面貌”。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的殷殷期待,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不竭的精神源泉。把文化自信转化为扶贫实践,就要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从骨子里挖掉等靠要消极思想,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士气一旦高涨、观念一旦更新,贫困地区就能走上内生发展路子,落后面貌一定能早日改变。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帮扶”。这些科学论断、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处处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绝非旦夕之功,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决不能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蠢事。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全球视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赢得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与发展人士的称赞。他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庄严承诺,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这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领导人的世界眼光,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为全球脱贫提供中国经验的人文关切。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实践导向。扶贫开发有没有成效,最终要看老百姓是否满意、老百姓是否得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内在活力不行,长远发展是有问题的;要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这些论述都是共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坚持实践第一,就要强化问题意识,以大无畏的勇气去破解难题、攻克矛盾。只要我们勇于战胜困难,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脱贫攻坚就能不断向纵深推进。

  深刻把握扶贫开发意志决心。我国扶贫开发已到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要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总书记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勉励干部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告诫干部扶贫开发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防止层层加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忽视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政兴在顺民,政废因逆民。扶贫开发关系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为民的伟大情怀。

  (作者为台江县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