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健康扶贫更应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2017年04月19日 08:42   来源:四川日报   

  □祖明远

  修一条路,可以管用几十年;一个好医生、好老师,服务的可能是当地几代人。相比于见效更快的硬件建设,完善相应的软件资源,尤其是为贫困地区培养和配备医疗、教育人才,应该是脱贫攻坚中需要长期关注的话题,也是遏制因病返贫、发展无门的治本之策。

  数据显示,绵阳市贫困人口中患病人数为38025人,占比23%。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是贫困地区一个常见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相比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领域的改善往往很难一蹴而就。通过不断地投入,近年来许多贫困地区的医疗教育硬件条件提升很快,平武、北川等地的县级医院也达到了二级医院的条件,但软件的短板则制约了其效果发挥。

  没有业务骨干,不懂新的医疗技术,一些科室甚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而在乡镇和村一级,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短缺,影响则更为深远——一些山村距离乡镇需要步行3-5个小时,如果没有乡村医生,或者乡村医生上了年纪,当地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就难以保障。

  在采访绵阳健康扶贫的过程中,记者听说了很多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故事:一个人能在贫困山区乡镇或村级卫生机构扎根服务20年、30年,甚至40年,他们往往是当地卫生服务的“定海神针”,大病小情都要由他们出诊,也是预防疾病、普及健康常识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没有乡村医生,或者有乡村医生人心浮动,难以扎根服务当地,即便将村级卫生室的硬件建设得再先进,也很难发挥作用。

  绵阳在平武、北川开展的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其关键点就在于本土化:对本村年轻人进行培训,再回到当地服务。一方面解决了留不住人的难题,同时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也为普及健康知识、预防疾病提供了方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基层医疗、教育工作人员,事关一地长远发展。改善他们的待遇,培养并保持当地的人才队伍,是一个地方彻底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值得为此不断完善相关体制环境,从而实现当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