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4月6日电(通讯员黄云 李珊珊)连续几场春雨后,乍暖还寒的空气笼罩着宁静的山村。时值仲春时节,3月23日中午12点,笔者一行驾车从绥阳县城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枧坝镇冯村村。沿着村委会背后的一条小路,拾级而上,10多分钟就走进了村民黄勇家的农家小院。
刚进院子,院子里的蔬菜地被精心“打理”过。一间刷着红白相间新漆的木屋让人眼前一亮。屋子里的家具摆设虽然陈旧,却收拾得很干净,一炉煤火燃得正旺,温暖着整个小屋,屋子正前方的墙壁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很难想象这个家庭曾经是村里的重点“贫困户”。
看到笔者注视着墙上的画像,主人黄勇开心地笑了。“党的政策好,总书记很关心我们这些农村的老百姓,经常在电视上看见总书记到各地看望贫困户,要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这辈子满足了!”
已过古稀之年的黄勇与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日子过得紧巴巴,好不容易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原本以为女儿出嫁,儿子外出务工后,自己和老伴靠着种点庄稼勉强能够安度晚年,却不了被一桩事彻底的改变他的命运:2000年,儿媳离家出走渺无音讯,让家庭失去做农活的主要劳动力,2006年,远在他乡打工的儿子意外身亡,家庭雪上加霜。
看着儿子儿媳留下的小孙子,黄勇觉得生活更加绝望。
“你还有孙子,等孙子长大了,你们老俩口就有靠头、有望头了……”村干部的苦口婆心,亲戚朋友的诚心开导,回忆那段伤心的往事,黄勇泪眼朦胧却感欣慰。
年幼的孙子,体弱多病的老伴,一切都让老黄觉得喘不过气来。为了全家的生计,黄勇常年奔波在山西、湖南等地靠着给人砍芦苇、烘烤烟等零散的活计赚点务工费,那些风餐露宿,辛苦漂泊的日子一过就是7年。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伤痛的渐渐褪去,想到其间镇村干部多次的电话劝导,黄勇决定回家。2013年,黄勇就近租了3亩地,种植玉米、辣椒、稻谷等,借钱买了两头猪仔,开始自己的生活。
2016年,枧坝镇各村同步推行“挂图作战”方略,将扶贫攻坚“八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深入落地。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镇、村两委及时到访并将其情况上报。黄勇作为冯村村的长期“低保户”,如何真正帮助到黄勇家庭实现脱贫,县、镇、村三级联动,县纪委挂帮,对黄勇的家庭多次走访摸底,因户、因人施策。全镇100余名干部对全镇891户贫困户进行一对多帮扶,通过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协调项目、技术培训等政策,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提高贫困户造血功能,帮扶斩穷根,黄勇有了很多来帮扶他的“亲戚”
“老黄,以你家目前的状况,你觉得你最适合做啥?”
“年纪大了,搞生产不行了,想多养几头猪。”
“目前还有什么困难?”
“我在隔壁村老李家赊了6头猪仔,每头给了100元的定钱,还欠下了3400元,准备等猪仔长大卖了后再补上。”
得知这一情况后,挂帮单位县纪委通过扶贫资金,同时帮助孙女争取教育扶持等方式,鼓励他积极发展养殖业,增强自信,早日走出贫困。
“县里和镇村的领导经常到我家来,遇到困难还及时给我出主意、想办法,我当时心里就想,我一定要脱贫!”
租了十多亩土地种苞谷和辣椒,收了5000多斤包谷子,解决了猪儿的饲料问题,收了2000多斤干辣椒,收入2万多块,年前先后卖了10头肥猪,收入3万多块,黄勇给我们细算去年的收入账。按照国家那个脱贫的“算法”我已经不是贫困户了哟,黄勇很自豪的说。
“去年是我最难忘的一年,不但脱了贫,镇里还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帮我改造了这个老房子,你看,我还自己买了油漆重新粉刷了一遍,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有盼头!”说话间,黄勇有说有笑,脸上堆满了幸福。
“脱贫还是要靠勤劳,不能老是等老是靠,要摆正自己的脱贫中的主要位置,”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黄勇的话得到充分印证。
黄勇告诉笔者,今年,他还通过特惠贷贷款五万元,准备等春耕过后再新建养殖场,扩大养猪规模。
“贷款到了吗?”
“到了!”
“春耕才刚开始呢,这钱派的上用场不?”
“这个钱啷个都不能动哦,留起养猪的,春耕的钱够了够了,呵呵……”
说起对孙子的期望,黄勇侃侃而谈,“现在他还小,在职校刚念第一年,我就想我啷个都要供他读毕业,以后就希望他留在绥阳工作,如果我那时候干不动了,就喊他回来跟着我养猪,一样致富呵呵……”
从黄勇家出来,四野花香,春风骀荡。“脱贫要靠勤劳,不能老是等老是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黄勇的话在笔者耳边萦绕。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