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蔡茂楷)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福州市先后选派5批计3299名党员干部驻村,是福建省率先实现驻村工作全覆盖的地级市。12年来,驻村干部共为2300多个驻点村筹集各类帮扶资金23亿元,村均投入104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7.4万余项,村均30多项。
“干部驻村已成为三农工作一个响亮的品牌,领导挂钩、干部下派、部门捆绑、资金整合的驻村工作制度,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村财收入。”福州市农业局副局长黄礼滨说。
在长达十几年的驻村工作中,福州市形成了资金帮扶、人才支持、村企共建3项机制;完善了各级财政和派出单位补助一点,企业赞助一点,村民自助一点的资金筹措格局;组建了驻村工作服务队,不定期组织驻村干部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产业拉动、项目带动、合作开发、直接参与、公益捐助等5种村企共建典型。
驻村应留下什么?这是每位驻村干部必须完成的答卷。带着这一课题,他们用为期3年的驻村实践,给出了漂亮回答,那就是: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基层队伍、一批实用的基础设施、具有“造血功能”的村集体收入和促农增收的富农产业。
村里最需要的是领头人,驻村干部通过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和党员教育,吸引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能人”进村“两委”班子,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的村级班子后备力量。同时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村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驻村干部普遍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切入点,筹措项目资金,解决了一大批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长期困扰群众的问题,让群众对驻村工作成效看得见、摸得着。仅第五批市派驻村干部就筹措资金3780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经济是驻村工作的主要方向,驻村干部立足村情,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促农增收的富农产业。5批驻村干部共实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项目1.8万余项,新增土地整理面积6万余亩,新增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00多个,新办村级经济实体500多个。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