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第一书记”离任不离心

2017年03月24日 10:44   来源:银川晚报   

  “刘书记,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刚才我接到县上来的电话,说过两天就到村上商量咋修建道路。这事儿你临走前还操心着呢,这下可有着落啦!”23日,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村民刘大吾兴奋地把电话打给半个多月前还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刘宝全。放下电话,刘宝全欣慰地笑了。

  2014年11月,年仅30岁的刘宝全从银川市人民检察院选派到闽宁镇玉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啥‘第一书记’,也就是个空名儿吧。”“这么年轻的娃娃,能干成个啥?”面对大伙的质疑和非议,刘宝全没有却步。玉海村辖东、中、西三滩,共有1242户6421人,脱贫是这个村的头等大事。带着“建档立卡贫困户销号”和“‘空壳村’摘帽”两大“硬性任务”,刘宝全跑遍了玉海村16个村民小组,村里大事小事记满一本子。

  养牛是玉海村村民的主要营生,这也成为刘宝全工作的切入点。杨万海是村里的“养牛达人”,他家里养了13头牛,这让村里的人都服他。但是,经过入村调查后,刘宝全和他叫起了板儿。“他家的牛虽然养得多,但是长得不壮,剔除人力成本,一头牛挣不上啥钱。”为此,刘宝全忙活开了,他联系上农技人员,直接把肉牛养殖培训班搬进了杨万海的牛圈里。经过一番现场教学,起初并不信服的杨万海听得入了迷,甘愿当起了学生。在杨万海的示范效应之下,玉海村村民都开始了精细化养殖。两年多的时间里,当地700户家庭养起了肉牛,全村肉牛饲养量从过去的3600头上升到4500头,每头肉牛的售价比过去增加1000多元。

  农村发展要想驶入“快车道”,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助力。面对玉海村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发展困境,刘宝全为玉海村拉来60万元“赞助”,兴建玉海村农村电商服务站、便民超市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除此之外,引资新建锅炉房、开挖排碱沟、开展多项技能培训,积极协调有关单位为群众解决吃水、行路难问题……两年来,刘宝全不停地努力奔波着,玉海村的条件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今年3月初,刘宝全任期已满。在就要离开村子时,刘宝全最后一次走进杨进海家里。两年间,玉海村1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都已陆续脱贫,仅余杨进海一家。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刘宝全为其争取到各类补贴3万余元,又将他两个上学的孩子纳入到教育扶贫当中。“刘书记离开村子时,还专门来我家里看我,安排专人监管我家补贴资金的到位情况,他心里惦记着我哩。”说起刘宝全,杨进海满是感激。

  可是,“离任”对刘宝全来说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儿。“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保证过去扶贫的投入、形成的资产不消失?”“肉牛销路不畅怎么办?”刘宝全时不时会翻开自己的驻村笔记本,上面的一个个问号是他的一串串挂念。

  其实,在我市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像刘宝全一样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2015年,我市开始实施相对后进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和“双增双减双富”专项行动,从市、县(市)区两级机关中共选派了141名干部担任后进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截至目前,141名“第一书记”累计协调解决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620多件,实施为民服务项目200多个,全市102个“空壳村”全部实现了脱壳清零,23个移民贫困村脱贫摘帽,移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范晓儒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