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代表委员为“后脱贫时代”支招 脱贫后不脱帮扶不脱项目

2017年03月06日 14:25   来源: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 吴梦琳

  聚焦

  “四川脱贫攻坚首战有望告捷!”这一好消息,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谈及最多的话题。

  2016年,全省拟有5个贫困县摘帽、235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中央和省委已经明确,摘掉穷帽后继续给予相应扶持,扶上马再送一程。那么,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扶持力度如何保持?扶持如何继续做到精准和可持续?这既是贫困老乡关心的热点,也是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焦点。

  关注

  ●数月走访调研“摘帽县”

  ●从基层带回后续问题的解决思路

  民建四川省委集体提交了《关于我省贫困“摘帽县”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案》。沉甸甸的提案背后,是调研组到南充市南部县、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和华蓥市等计划脱贫“摘帽县”的数月走访。“计划‘摘帽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产业发展、扶贫资金投入和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省政协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大学教授杨明洪通过调研发现,贫困县财政压力较大、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参与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短期内尚不能解决。

  这些县存在这样的共性:产业以畜禽、果蔬和中药等特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为主,受地域、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技术含量低、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这些问题,成为贫困户长效增收、贫困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上述4县(市、区)中,因病、因残、因缺劳动力致贫的贫困户比重很大,广安区、华蓥市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比重高达81.1%和73%。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重病、重度残疾或孤老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增收能力弱,很容易返贫。

  同样,省政协委员、民盟遂宁市委副主委、遂宁中学副校长林晓凤提交了《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治理贫穷》的提案。根据她的调研,贫困户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不善于理财、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标准应该是不断变化的,脱贫后的后续问题,在‘摘帽’后也不应该一刀切。”省人大代表、广安市广安区委书记文建平说。

  广安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正计划“摘帽”。此前,省上刚刚对其脱贫攻坚成果进行了验收。“脱贫之后,应该有一个巩固的阶段。”文建平说,作为脱贫帮扶重要举措的产业帮扶项目,也需要有一个持续过程来验证能否经得住市场检验。

  建言

  ●脱贫后不脱帮扶不脱项目

  ●对扶贫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奖励政策

  “后脱贫时代”怎么做?代表委员们建议,对已脱贫对象继续给予适当支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

  要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民建四川省委调研组建言:提升产业发展基础,壮大集体经济。“要让贫困群众全面参与到产业发展过程中来。”杨明洪说,按照市场需求,培育、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县承包扶贫项目,建立生产基地,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以多种形式壮大集体经济。“人才是最大的短板。”在林晓凤看来,应继续加强“扶智”,对贫困户家庭进行持续的观念和技能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从被动脱贫实现主动脱贫。

  省人大代表、华蓥市华龙街道柏木山村村支书王运宏说,该村的10多户贫困户,主要因残疾、重病等原因导致贫困。脱离贫困线后,对于这类人群,应给予持续的救助、医疗等社会保障。

  文建平则建议,设置脱贫后的过渡期,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保持帮扶政策的持续性。

  省工商联提交的集体提案建言,对参与扶贫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奖励政策,推动地方财政成立扶贫引导基金、协调相关政策性银行为民营企业的扶贫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建立起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