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振发 王雪威 通讯员 张凤天
“支部+园区+贫困户”“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支部+景区+贫困户”……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中,尚义县进一步凸显基层党组织一线核心地位,通过“支部破难题、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全面推行“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把党的基层组织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实施‘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关键要找准抓党建促脱贫的发力点,精准发力,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尚义县委书记冀晓东说。
把党建精准引领与农民精准脱贫深度融合
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尚义县以“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为党建工作主旨,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机制,5年实现5.1万贫困人口脱贫,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绿色扶贫新路子。然而目前全县仍有4万多农民处于贫困境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摆在尚义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尚义县委向改革创新要出路。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脱贫攻坚领导体系,成立了各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发挥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四支力量”作用,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把党建精准引领与农民精准脱贫深度融合,让龙头企业、创业大户、致富能人聚集在党旗下,牵动贫困户融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弥补能力不足,获取稳定收益。采取企业带动、产业支撑、园区辐射、技能提升、资金互动等有效方式,增强贫困群众归属感、获得感。
实践证明,村级党组织战斗力越强,贫困人口就越少。尚义县始终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拓展到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配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把后进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南壕堑镇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姜万河,十多年来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家庭旅游等产业,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000多元,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全省生态旅游示范村的蜕变。
将基层党组织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尚义县把懂基层、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派驻一线,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带动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89支驻村工作组、270名驻村队员、89名第一书记奔赴脱贫攻坚最前沿,最大限度地为贫困村解难题,办实事。
尚义县委要求党员干部树立“贫困不除、寝食难安”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1800名党员干部与3100户贫困户攀穷亲、交穷友,做贴心人。三工地镇王二来村贫困户谷成金,一家4口人,妻子常年患病,两个孩子上学,家庭生活极为困难。去年初,镇党委书记冯占胜和其结成对子后,帮助谷成金解决建棚资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建起两个蔬菜大棚,去年秋季蔬菜收入2.3万元,提前实现脱贫。
让多种形式经济组织挑起大梁
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极大提振了全社会打赢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挑起大梁,建立完善了尚义“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促使党员和先富起来的群众与贫困户结成利益驱动共同体,帮助贫困户抱团发展,收到非常好的领富共富效果。大苏计乡位处尚义北大滩,一直以来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等自然条件制约,是全县脱贫攻坚的“重灾区”和“硬骨头”。在综合扶贫开发中,大苏计乡党委整合大苏计、郝家地、夏家卜3个相邻贫困村的土地资源,采取农民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建起了5000亩药材种植基地,以此为平台,农民租地挣租金,入股分股金,打工挣薪金,年人均增收1500元,通过创新“支部+园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帮助300多户农民脱贫。
南壕堑镇十三号村充分发挥依傍全县旅游景点大青山的优势,党支部主导,带动贫困户参与旅游发展产业,形成“支部+景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入选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七甲乡七甲村甲天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强化辐射带动功能,相继引领300多入社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到目前,尚义县已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0家,入社社员2.1万户,带动农户3.3万户,“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吸引数万贫困人口加入到脱贫致富行列。同时,尚义县推行的“党群共富联合体”“党群共建基地”“一建三联”(在农业链上建党组织、上联党委、下联新型农业主体、中联群众)等党建模式,为推进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