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四川罗江“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项目助民增收

2017年02月26日 13:43   来源:四川新闻网   

  春日的暖阳里,罗江县略坪镇松花村的周成凤大婶烧着火,煮着一锅用来喂猪的红苕和芍藤,看见定期前来回访的帮扶干部来了,忙起身让座,感慨地说:“自从猪崽崽进了家门,我家的日子也就有了奔头!”

  2016年,罗江县决定从“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列支200万元,用于罗江县农村地区实施养殖扶贫。如何用好这笔钱,让近千户的贫困户从扶贫政策中受益,并且完成由“输血”脱贫到“造血”脱贫的根本转变。经过研究,罗江决定实施“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项目。

  政府部门怎么帮?

  算一笔账搞定

  养肉鸡?养种羊?养肉牛?……在罗江县畜牧局内部的讨论会上,大家围绕“怎么帮”这个问题,集思广益,积极献策。但这些建议最终都因场地、技术、资金等因素而被否决。最后的意见逐渐统一到了一户养一头母猪上来。

  罗江县畜牧局算了一笔账,用6个月的时间将仔母猪养大并配种,3个多月后产仔。每头母猪年产仔20头计算,可实现收入1.6万元,扣除母猪饲养及仔猪保育成本,每户年纯收入将达0.8万余元;如果仔猪继续饲养,每年可出栏育肥猪20头,年纯收入还可再增加0.8万元。

  农村散养母猪一般可饲养至第10胎再淘汰,按每年生产2.25胎计算,一般可饲养4-5年,避免了短期脱贫又返贫的弊端。

  “三有原则”选择养殖户

  送去的小猪如果被卖了,或者被杀了吃肉,岂不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破解这个难题,得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罗江畜牧局的副局长李先全介绍说,扶贫养殖最终产生不了预期效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人,有人不愿意养,有人没能力养,有人没场地养。

  在总结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罗江的“千户万元”项目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三有原则”(有意愿、有能力、有场地),从严筛选扶贫对象,有一项不符合“三有原则”的贫困户一票否决。

  针对贫困户散养这一特定群体,以及饲养、效益、市场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罗江县决定选购土猪,并进一步锁定为太湖、内江纯种祖代猪的杂交二代,然后送给村民饲养。

  虽然农村很多都养猪,但还是有一些人对于养猪是一窍不通。对此,罗江在全县畜牧兽医系统抽调专业技术骨干70多位的专家,与一定数量贫困户结成固定对子,在贫困户养殖的关键节点和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均会赶到现场解决问题。

  为了确保专家与结对的贫困户将心拧到一起,罗江县畜牧局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贫困户饲养母猪的产仔数、断奶成活率等关键指标成为考核的重点,考核结果将与专家年终绩效奖金挂钩。

  “有了贫困户效益与专家绩效奖金利益联动的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了专家人浮于事,人到心不到的弊端。”罗江县畜牧局局长石珍宁说。

  试点项目 村民看到真实惠

  要彻底打消贫困户的顾虑,就必须要村民亲眼看到。在“千户万元”项目全面铺开之前,罗江县畜牧局选择了新盛、略坪两镇金铃、金龙等11个村的72户贫困户作为试点,每户饲养2头仔母猪,通过试点贫困户的示范作用,让事实说服那些心存顾虑的贫困户。

  2015年11月,新盛镇木桥村村民孙德辉领到2头仔母猪,半年后其中一头产下14头成活13头,13头仔猪全部自己喂养育肥,2016年12月卖掉其中6头,市场价9.1元/斤,收入1.2万余元,过年自家宰杀了1头,现尚存栏6头,每只都在250斤以上,市场价值1.4万元以上,仅这一头母猪首胎就为老孙家带来了上万元的纯收入。

  新盛镇金龙村的杨兴文也是试点户之一。2016年年初领到2头仔母猪,经过半年多的饲养,两头母猪头胎分别产仔7头成活6头、产仔13头成活11头,17头仔猪均留着自己饲养育肥,现均重达160斤/头,市场价值2.4万元。

  “才半年时间,我的收入就轻松过万了!”杨兴文脸上满是喜悦。

  据悉,截止2016年年底,罗江县“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攻坚项目已陆续发放了400余头仔母猪,最早拿到仔母猪的已饲养有3个多月,长势喜人,在2017年还将有400余户贫困户陆续领到仔母猪。(窦伟 米锋 记者 周鸿)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