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顾严:“悬崖村”的旅游梦与精准扶贫新探索

2017年02月17日 16:08   来源:光明网   

  作者:顾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副研究员

  春节过后,好消息传来,“悬崖村”要开发旅游了!四川凉山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曾经进出村都需要徒手攀爬落差近千米、几乎直上直下的藤梯。如今,这个曾令亿万人牵挂的小山村,不仅修好了坚固的钢梯,而且引进了旅游企业,准备打造彝族民俗景区。

  旅游开发是发展生产脱贫的重要手段。陕西延安的梁家河、贵州铜仁的寨沙侗寨、福建宁德的赤溪村等,都是全国旅游扶贫的典型地区。据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乡村旅游将带动全国1200万人脱贫。

  笔者并不担心,在广泛的瞩目下,悬崖村的旅游开发,能否带动村民们脱贫奔小康。更需要关注的是,比阿土列尔村还要困难、却不知名的山村,是否得到应有的帮助。单单一个凉山州,就有1600多个村处于严重石漠化的地区,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土豆、玉米,并且经常颗粒无收。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不充足、谋划不充分、条件不充沛的情况下,盲目复制典型经验,村村搞旅游,处处是景区。一哄而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可能会导致旅游扶贫的繁荣昙花一现,后遗症严重。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笔者理解,实施这“五个一批”工程,核心要义是精准。必须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剖析致贫原因,精准给予政策支持。

  我国是全世界减贫成绩最为显著、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贡献最大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政府在扶贫开发中起主导作用。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集中尽可能多的资源,高强度地投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但也应看到,政府自身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要求下,需要努力克服客观上存在的一些缺陷:

  一是自上而下推进,微观的信息失真导致宏观的资源配置失当。例如,有些地区怕完不成脱贫任务,少报、漏报贫困人口数;另一些地区为了获得上级的资金和项目,多报、虚报扶贫对象。

  二是行政科层制下,因循守旧的倾向导致政策的针对性不强。一方面,容易出现“一刀切”“上下一般粗”的问题,做不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不免照抄照搬所谓的先进经验,结果水土不服。

  三是事前管控刻板,影响对基层的激励和对创新的促进。比如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有的地方是严格按年度执行预算,不允许哪怕一分钱结余,基层被逼得年底集中花钱,反而浪费。有的地方对扶贫工作的限制性规定过多,没有给基层的创新留出空间。

  针对上述缺陷,首先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应用大数据来精准识别、动态甄别扶贫对象,并依托多维度的数据信息,找准致贫的症结所在,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同时可以将涉及扶贫的政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公开,并进行大数据分析,靠透明的力量形成有效监督,靠数据挖掘来评估政策的条件和实效。

  在行政体系内部,可探索“解制式”改革,即给予基层一定的自主权,提高其积极性,进而增强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比如,对一些预先不能准确估算支出的项目,引入“宽额预算”或“总体预算”,允许执行中有合理合法的必要调整,年度结余可以结转并用于下一年度的扶贫预算。

  政府应积极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发挥其在谋划发展、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政府及其具有扶贫职能的各部门,既要做好政策引导,也要搭建平台,促进扶贫开发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让企业实现业务拓展和社会责任的双赢,让贫困人口获得自力更生和自我造血的能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悬崖村已经行动起来了,为了广大贫困地区如期脱贫和同步小康,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顾严)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