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蓝山2月6日消息(记者傅蕾 通讯员李先志 邓小雄)湘江源头蓝山是湖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湖南重要的战略水源地、调蓄池、森林、湿地生物基因库,生态地位显著。近年来,蓝山县委、县政府如何在生态与发展,生态红线与群众脱贫增收底线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不仅积极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且巩固了生态优势,守住了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的“蓝山路径”。
连日来,在新春走基层中,我们穿行于湘江源头,探寻了蓝山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背后故事。
路径一:生态强县,走“绿色脱贫”之路
近年来,自从“湘江源头在蓝山”正名后,蓝山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如何做到源头的生态保护好与群众脱贫增收相统一?一直是蓝山县委、县政府决策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蓝山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978户、27454人,且大部分是在蓝山的南部山区。
如何尽快让这些贫困户脱贫?通过广泛调研的蓝山县委书记秦志军认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一条“既要生产,又要生态,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绿色脱贫”之路。这样既不破坏生态,又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把好的生态、好的环境转变成为贫困户可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秦志军说,我们要牢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杜家毫参加永州代表团讨论时说,“保护湘江,首要的是保护好源头”的叮嘱。坚决贯彻好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和责任追究,合理利用好自然资源,切实保护好山水人文资源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严格抓实市委书记李晖以最严肃的态度、最严明的纪律、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来落实湘江“河长制”的精神,按照“生态优先,源头率先,生态强县”的战略定位,将“绿色脱贫”作为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群众致富的重要“法宝”。
为此,该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以及市委、市政府“生态优先”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为契机,将湘江源头流域近900平方公里的南部山区定位为生态经济区。出台“七个一律”,严格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建立 “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湘江源头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目前,蓝山河流水质按动能区100%达标,城区和乡村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县空气优良率达98%;全县林地保有量14.17万公顷、森林面积9.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6.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6%。
路径二:生态农业,走“特色产业”之路
蓝山良好的生态,不仅没有阻碍扶贫工作的推进,而是有效地促进了蓝山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该县在荆竹瑶族乡、南平街道办事处等乡镇的一些探索就是最好的例证。
荆竹瑶族乡不仅是蓝山县最为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乡,而且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之一。该乡处于南岭山脉腹地,生态优良。多年来,当地瑶胞都是守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过苦日子,全乡共有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292户、1105人。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蓝山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开出了一剂荆竹瑶族乡精准扶贫的“良方”——走生态特色产业合作社的扶贫之路。首先,采取“输血”方式。全乡所有的贫困家庭,都有扶贫工作队联系,对每户贫困户每年不同程度的进行资金帮扶。给每户贫困户5万元免息贷款,作为他们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合作基金。并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他们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发挥“造血功能。这两年来,通过走“生态特色产业合作社”的路子,该乡实现了十里村将整体脱贫,新寨村等其他4个贫困村90%以上的实现贫困到小康得转变。
如今,江源、十里村成立了道地药材种植合作社,由原县人大代表、经济能人赵雪旺及村支部书记周湘兰、村委主任李新香牵头,全村贫困户入社种植药材白芨和七叶一枝花。合作社投资200余万元,种植200多亩。资金由赵雪旺、周湘兰、李新投入,贫困户的无息贷款5万元入股。生产过程中,聘请贫困户家庭成员按工资100元每天由合作社支付。贫困户不仅通过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红。
新寨村贫困户麦安合、麦安婷、麦玉梅的生猪养殖合作社现年出栏800余头,贫困户赵永成等人的养羊合作社每年卖羊200余头,年收入达4万余元。
而新寨、凌江河、蒲林、沙落等村的一部分贫困户,则成立林木种植合作社,互帮互助大大提高了林木的种植面积。如新寨村的贫困户赵福英今年种植了10000余株的杉木,为自家建造了一个“绿色银行”。
荆竹瑶族乡贫困村的“生态特色产业合作社”,不仅为贫困户有限的扶持资金得到了整合,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提供了就业的岗位,人均收入得到了提高,为当地贫困户的脱贫寻找了一条新路子。目前,荆竹瑶族乡已脱贫129户,且涌现出多户专业户,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在蓝山县南平街道办事处则采取“一事一议”等途径,积极向上争取到投资2500余万元,对当地20个行政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依托三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建辉蔬菜合作社等企业和经济组织,扶持贫困村和其他贫困户种植茶叶、蔬菜上千亩。
同时,针对当地村内林地广阔,土地肥沃等特点,南平街道办事处引导和指导部分留守村里的扶贫户“靠山吃山”,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使本地资源优势开始转变为经济优势。近两年,邓年忠、邓永兴、李亨相、黄中生、邓永恒等4户贫困户共荒山造林338亩,赵文昌发展茶叶种植40余亩,李亨贵种植杨梅20余亩,村集体造林1000余亩。目前,南平街道办已有300多人实现产业脱贫致富。
如今,蓝山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因地制宜引导和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达到了精准脱贫的预期效果。而且,以贫困村产业发展为重点,蓝山还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采用“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引导沙子岭村等11个贫困村,规模发展肉牛养殖、黑山羊养殖、竹木种植等特色产业,盘活村级集体经济。
此外,蓝山大力还推进了土地流转。近年来,全县共完成土地流转0.98万亩,林地流转8.01万亩。联村、竹林等省级贫困村采取土地入股、荒地出租等方式,建立了生态猕猴桃高标准种植基地1000亩,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以上。
路径三:生态旅游,走“无烟工业”之路
“蓝山的优势在哪?蓝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蓝山的脱贫攻坚任务如何完成?蓝山的贫困群众如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增收路子?我想,我们的优势关键在于有好的生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在好的生态,我们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还是在好的生态!我们要做好蓝山的山水文章,打好蓝山的生态旅游牌,将‘绿色发展’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法宝’。”蓝山县委书记秦志军在分析探索蓝山如何开启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征程,实现“绿色脱贫”时思路清晰地说。
蓝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舜帝南巡过化之地,县内风光绮丽。特别是在“承舜德昭晖,接湘水灵气”的湘江源头核心区域——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处处是集“奇、险、清、幽”于一体,汇“峰、瀑、溪、林”于一地,是我国南方生物物种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高海拔国家森林公园。
这里位于萌诸岭山系主体九嶷山南麓,“湘粤第一关”南风坳的西南部,是湘江和潇水的发源地,占地面积7046.7公顷,素有自然博物馆和天然大氧吧之称。境内物种丰富,共有高等植物213科,767属,169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余种。生态保存完好,分布着的湖南最大的甜槠林、中南最大的福建柏群落、世界最大的湘妃竹(斑竹)林海、连绵10余公里的自然杜鹃林带。
为此,蓝山县委、政府在扶贫攻坚产业中,明确把准县内风景绝佳的生态优势,走“无烟工业”之路。并对县内的污染企业予以铁腕整治,搬迁或关停畜禽养殖场73家、中小企业25家,依法制止和强制取缔境内及县域交界地段污染严重的小炼油、小造纸、小冶炼等非法企业100余家;强制淘汰工艺落后、治理无望的10万吨以下水泥生产线2条、规模造纸企业1家、规模钢铁企业6家;依法取缔河道和耕地非法采砂、吸砂场36处,对所城——荆竹、所城——紫良公路沿线及浆洞境内的山砂点进行集中整治,确保了湘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安全。
而在发展产业方面,蓝山严格把握了生态、环保关。蓝山县委书记秦志军说,如果有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即使它税收再高,产值再大,我们也不予引进。我们全县上下,有一个高度统一的想法就是,在发展产业中,绝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现在,蓝山把坚持发展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充分挖掘贫困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其中,湘江源瑶族乡更是依托地处湘江源头的区位优势,在精准扶贫中率先走起了旅游脱贫的路子。不仅聘请高资质单位对原有建制规划基础上进行“生态特色旅游名乡”再策划编制,打造以坪源三分石景区、温泉资源为核心的高源——坪源旅游线路,以及以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主要载体的湘江源公路沿线联村——竹林村旅游线路。而且,在规划、功能分区,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中均体现了绿水青山中的瑶家风味,建成后将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
目前,湘江源瑶族乡的坪源村、竹林村依托湘江源这一品牌,已发展起了瑶族民宿、特色餐馆、特色农副产品等产业。其中,坪源村引进湖南省湘江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温泉度假小镇,目前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规划设计,土地流转,山体景观林改造,种植了上千亩杜娟、红枫等观赏林木。
2016年,坪源村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湘江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加快了开发步伐,对温泉、度假区、漂流项目已完成全部规划,所有手续正在办理。并先期完成1万多亩的生态林保护,新种1000多亩观光林。村里还以合股的方式,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村级旅游接待中心、旅游厕所、景区道路硬化、美化和停车杨等项目,发展了黑山羊和山鸡养殖场等。现在这个只有163户、681人的小山村,已发展种养大户63户,有4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全村已整体退出贫困村行列。
竹林村则成立了旅游、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合股的方式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新建了停车场地基、湘江源水厂等项目,大力发展猕猴桃基地、黑山羊养殖基地等种养殖业,有效发挥了生态旅游对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带动作用。
如今,蓝山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湘江源头这一金子招牌,已吸引了各地客商的纷纷抢滩蓝山。如1月16日,蓝山县政府与香港新井集团就蓝山县浆洞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将在蓝山建设一个集旅游度假、娱乐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区项目,打造成粤港后花园的精品旅游路线。这不仅将有效促进蓝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而且更为蓝山的“绿色脱贫”注入强劲地动力。
目前,蓝山已将百叠岭村、竹林村、坪源村、湘蓝村、源桐村等5个具有良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贫困村打造为全县美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点,引导农业贫困人口成为旅游产业工人,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并同步带动大洞村、毛俊村、古城村等15个面上村108户380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而据蓝山县扶贫办负责人雷玉宏介绍,该县通过走绿色脱贫之路,2016年完成了永州市下达脱贫人口任务的105%,有1313户5276人实现脱贫,并有望在2017年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