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土坷垃”变成“金疙瘩”

2017年02月07日 09:57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朱润胜 本报通讯员 孙文志

  隆冬时节,河北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歪桃山披上了冬装,沉沉睡去。在山脚下的李台子村,村民马庆中正忙着给自家种的红谷子小米装入专门定制的包装袋,上面印有“歪桃山”商标。这几袋散发着香气的红谷子小米已经在网上被预订,很快,它们将会被送到秦皇岛市区的顾客家中。

  就在一年多以前,红谷子小米在李台子村还鲜为人知,没人愿意种。如今,随着“歪桃山”品牌的叫响,红谷子小米和当地的蜂蜜、鸡蛋、烧酒等农副产品一起,从“土坷垃”摇身变成“金疙瘩”,不仅香飘山外,身价更是水涨船高,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近年来,秦皇岛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扶持贫困村依据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推广。品牌战略的实施,使以往养在深闺的优质农产品登上大舞台,为贫困乡村铺出了一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

  李台子村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乡的大山里,全村有154个贫困户,565名贫困人口。村庄地处偏远,耕地少,以往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玉米和外出打工。去年春天,驻村工作组来到李台子村后,经过走访调研,发现了脱贫的机遇所在。

  “这里空气、水环境都非常好,很多农产品的质量也非常高,但却面临着卖不上价、卖不出去的情况。就拿蜂蜜为例,经过检测,质量优于出口标准,但价格和销量都上不去。”工作组组长张智说,村里这些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正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为什么这样的好东西卖不上价?既因为没有通畅的销售渠道,又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缺乏知名度和信誉度,不能取得顾客的信任,缺乏市场竞争力。

  “想让这些优质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就得创出咱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品质和特色的代言,从而让更多人熟知。”整合杂粮、蜂蜜、猪肉、禽肉等三大类20多种农产品,工作组帮助村里申请注册了“歪桃山”商标,同时成立了李台子农业种植合作社和歪桃山养殖合作社,开办了歪桃山有机农产品微商平台和淘宝电子商务平台,使“歪桃山”特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推广形成合力。很快,“歪桃山”的品牌就小有名气,农产品身价涨了、销量提高了,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不只是红谷子小米,“歪桃山”蜂蜜也通过网络等渠道,以翻倍的价格销售出了两三千公斤;纯粮酿造的白酒“歪桃山原浆”被赞为“青龙小茅台”,供不应求。依靠品牌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去年李台子村村民增收总计达百万元以上。

  在距李台子村几十公里外的草碾乡高庄村,村民们同样在感受着品牌带来的希望和喜悦。去年,随着“高庄西山贡米”品牌的打造,合作社的260名村民人均能增收2000多元。

  “4公斤装的精包装贡米,每箱能卖到90多元。”驻村工作组组长张浩玉介绍说,“高庄西山贡米”有机纯绿色,主打高端市场。有了叫得响的品牌、过硬的品质,销路也不用发愁,仅仅预售就超过了5万公斤。

  依托品牌,不仅给贫困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更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突破。李台子村村支书郭占玉深有体会。他说,以往村民们的思想都比较保守,跟不上市场,信息不灵通,缺乏主动去跟潮流、闯市场的思维。工作组通过创建品牌和现代销售渠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看在眼里,更深受触动。很多人说,这回明白了,“干靠”是不行的,主动走出去、主动求变求新才是根本。

  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智,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也是拔掉穷根的关键。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