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和顺新村“新生活”
今年74岁的刘振清成为和顺新村的第一批搬迁户,六年已经过去,从当初的不确定到现在新生活,刘振清感叹这才是生活。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银川市金凤区和顺新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一阵阵刺骨的风向人们袭来,冷得路人直打哆嗦。74岁的村民刘振清在宽敞温暖的家中悠闲的喝着茶,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
然而就在七年前,还在彭阳县小岔乡柳湾村的刘振清和祖祖辈辈一样,依旧在向天讨要生活,虽然年年辛勤劳作,但仍难以让全家生活富足。“那个时候我们全家种了近一百亩地,别看这么大一片地,收成不好啊!一年到头,一亩能打个200斤粮食就是好收成。”刘振清说。
刘振清的家乡位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一直以来都被冠以“苦脊”的地区,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1年开始,宁夏正式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计划投资105亿元,用5年左右时间把近35万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助其脱贫致富。计划到2020年实现移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刘振清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11月,已近古稀之年的刘振清带着一家老小七口人,拉着家具、炊具、铺盖,告别山大沟深、道路不便的旧生活,举家搬迁到和顺新村,开始新生活。
“搬来以后,其他的不说,出行方便了不少。”刘大爷以前住在大山深处,由于交通不便,和村上很多老人一样,活了大半辈子连彭阳县都没有去过。“过去去趟县上要先走将近三个小时的山路到乡上,再坐两个小时的班车才能到县里,一个来回就得十个小时。”说起以前的经历,刘大爷直摇头喊累。现如今,公交就在200米外,三块钱就能到银川市中心,刘大爷直言,如此便利的交通让他以前根本没想到。“现在想买个啥都很方便,没事的时候我就坐个公交也去城里浪一浪。”
“星期一二胡吃大喝,星期三四凑凑活活,星期五六饿死缓活。”这一句在柳湾村里流传了几十年的顺口溜,是学生们的真实写照。“过去在老家娃娃们上学苦啊,听着鸡叫就得起床,天还黑着就要背着五天的馍馍去上学,那么小的娃娃要走二十里山路才能到学校,有时候馍馍发霉了还要接着吃。”但是现在,近在家门口的幼儿园和学校,让刘大爷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了。“我家住的比较偏,要上学还得去甘肃,三年级开始我就得要背着粮食走路去上学。现在看到弟弟妹妹们在村子里就能上到学,我很羡慕。”刘大爷的大孙子今年已经22岁,大学还未毕业的他早已瞅好了发展项目,“我觉得我们村子里虽然交通便利,但是快递发展的还不是很好,我打算去多多学习学习,毕业以后在村里开个属于自己的农村淘宝。”
和顺新村是个移民村,共有750户3200名村民,全部来自于固原市彭阳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村民家门口都停放着小车,“我们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家里都有车,还有一些村民家甚至还有两辆车。”据村主任陈永东介绍,目前和顺新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温棚和务工收入,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近1万元,高于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村里的休闲农业,促进和顺新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陈永东说。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