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欢迎您。
医改普惠玉树牧民群众。
产品加工。
蔡老汉和他的扶贫农家乐。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蕴
这一年,青海实现了新的“改革愿景”。
2016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努力推动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政治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相继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正在逐步确立。
“天字号”工程交上合格答卷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铺开
“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的各项筹备已全部完成,今天正式揭牌,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工作步入实质性阶段。
2017年1月11日,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正式揭牌的“好日子”,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旅游景区、水利风景区、湿地保护公园进行集权式的一体化管理,对草原生态、水生态等保护途径和保护力度得到进一步改善,破坏资源的现象将逐渐减少,玛多“千湖美景”再度重现,牧民生活稳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表示,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的成立,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园区化实践,是“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三江源头实践。
按照“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组建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的原则,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着力突破原有体制的藩篱,实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彻底解决“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354名,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管理实体,各级管理实体负责同志已通过调任、兼任和交叉任职等渠道和方式全部到位。
省级层面,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内设5个处室;州县层面,组建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理委员会和长江源园区治多、曲麻莱、可可西里3个管理处,同时整合相关管理和执法机构,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相关保护和管理职能,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分别任保护站站长、副站长。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引入“大部制”改革是新的尝试,超越了原有“大部制”改革统筹各个方面职能,从管理角度提高效率,杜绝横向部门利益揪扯,更好地统筹协调改革的范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无疑在这一方面树立了标杆。
支柱性改革为青海蓄势聚能
——商事制度改革迸发市场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转型升级
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大力调整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将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少到29项,仅占原来的13%,将157项行政审批调整为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并再次缩减到135项,缩减了近15%。
主动推进企业登记“零门槛”“零成本”和“零障碍”。全部取消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年检费、验照费、营业执照工本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将新注册企业报刊公告改为网上公示,实现了工商登记“零收费”。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25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50.1%,增速连续三年超过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以证照整合为重点的“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等登记制度改革,全省省、市(州)、县(区)三级同步提前实现了改革目标,使企业正式生产经营前至少需要跑5个部门减少到只需跑一个部门,办理时间由原来至少2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有些地区还实现了当场办理,市场准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捷高效。
从“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到“五证合一”登记制度,不过短短一年间,微缩了青海市场主体几十年的发展史,也直观见证了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青海速度”和“青海力度”。
2016年岁末,国务院督查室印发《关于转送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反馈意见及相关督查结果的通知》,将我省部分商事制度改革列为督查中发现的两项典型做法之一,改革成果得到了国务院第十八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青海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探索经济转型,产业优化的有效途径。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国资国企实现了提质增效。
电力、盐业、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推动PPP合作模式,深入推广“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全力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工作。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水权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农垦改革。建立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深化科技产权制度改革,束缚创新的绳索得以松绑和解开。
民生领域改革照亮百姓心田
——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老有所依 “民生大礼包”加快落地
民生项目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一年多来,青海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涉及方方面面,始终把破解民生难题、推进民生项目摆在重中之重,彰显着改革的民生导向。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百姓最简单最期望的幸福。
2016年,惠及数万家庭的医疗保障制度再次得以巩固健全。
2016年6月20日至7月1日,青海华鼎重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赵生芳因白血病前往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治。赵生芳在2016年度内共住院5次,总医疗费用为4.53万元、统筹基金报付3.58万元、大病医疗补助基金报付1758元、个人承担7767.74元,医保报付比例为82.85%。
“作为白血病患者,需要多次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法,每一次住院个人都需要承担个人自费、个人自付、起付线等部分。现在好了,年度内个人自付部分只要累计超过5000元,对超出部分按85%的比例就能享受到大病医疗补助。”赵生芳如是说。
这一年,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同赵生芳一样,不断享受着深化改革的“红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具有青海特色的大病保险、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改革、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建立精准识别、精准管理、贫困送出、惩防监督、投入保障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推动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
印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出台加快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等十多项改革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