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七乡大地新画卷

2017年01月13日 09:04   来源:云南日报   

家园 李江 摄

西畴县长箐片区建成的核心烟区

  本报记者 张登海 黄鹏

  2012年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党政主要领导“用脚步丈量农村、用真情思考农业、用责任关切农民”,切身感受到文山州农业滞后、农村落后和农民贫穷的实情,站在加快追赶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高度,汇全州之智,举全州之力,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精心编制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大胆探索适合文山州“三农”发展需要的新道路和新模式。

  《文山州“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3年来,农业发展成果丰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保障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稳压器”,扩大内需促增长的“强引擎”,是文山州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浓墨重彩为七乡大地描绘出了一幅崭新的画卷!

  规划统领 多规合一

  文山州编制“三农”发展大规划,是一项突破性的创新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探索。《规划》以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把文山州三农发展看成是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最大的一项工程,集全州之力,对全州三农发展进行“排兵布阵”。

  《规划》在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攻方向、以精准识别贫困农户为关键基础和以瞄准自然村未来发展为规划单元的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同步”的原则,对全州8县(市)、101个乡镇3个街道、888个村委会72个社区、13807个自然村的发展进行排兵布阵,形成顶层统揽全局、基层承载支撑、中间有效对接的州、县(市)、乡(镇)、村委会、自然村、农户“六级”规划体系,切实把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项目支撑落实到一村一寨和一家一户,明确奋斗目标,分解具体任务,落实责任到人。

  《规划》从文山州“三农”问题出发,创新思维方式,打破习惯性思维,进行了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把各类专项规划统领在《规划》中。在规划编制中,坚持以新思路审视“三农”、以新理念谋划“三农”、以新举措发展“三农”为规划取向,切实把农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与当地发展的条件和趋向结合起来,编制形成了以全州为一个大棋局的“三农”发展大规划。《规划》充分体现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涵盖了“三农”发展的方方面面。包含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发展、信息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等,明确提出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吸纳农村群众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增强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吸引力;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增加农村群众的经营性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提高农村群众获取市场信息精准发展产业的能力。《规划》实现“三农”发展的州“一本归总”统揽、县(市)规划“一本布局”统领、乡镇规划“一本实施”推动的格局,《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实现了协调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的衔接,充分体现了国务院要求开展实施“多规合一”的战略部署,真正实现了“多规合一”。

  培育主体 形成合力

  文山州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深入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的重要抓手,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创新制度设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指导服务,实现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双提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呈现“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良好态势,有效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先后制定出台了《文山州关于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文山州发展农民合作社考评激励办法(试行)》等政策。州级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印发了《文山州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办法》《文山州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考核细则》《文山州发展农民合作社考评激励办法(试行)实施细则》《文山州年度新发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文山州农民合作社改造提升考核办法》等配套办法。重点从强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落实、金融贷款支持、争取项目支持、以奖代补驱动、选派干部帮扶、能力素质提升7个方面强势推进,极大地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大胆探索开展了如富宁县实施渔业养殖水面抵押贷款、马关县实施活体肉牛抵押贷款、广南县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一批融资发展产业的创新示范社,开创了全州乃至全省全国的先河。截至2015年,全州农民合作社由2012年的658个增加到327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112个、州级示范社95个,注册资本53.23亿元,拥有社员农户7.62万户,带动非社员农户25.35万户,占农户总数60%,产业发展覆盖了全州所有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社成员户均年收入比当地农民的收入高出30%以上。全州出现了农业经济从单一生产环节走向产加销一体化联合经营;从一亩三分地到以村为主再到跨区域跨产业合作;从散户联合到城乡部分经济实体自觉加入到以农民为主的合作社,从单家独户联合转向整个产业链的法人联合,从一家人致富向带动大多数人致富转变的局面。

  创新机制 强力推进

  文山州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协调推进实施《规划》。

  健全完善同心同向的推进机制。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强化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全责的“三农”发展大规划工作领导责任制、分工负责制和推进落实机制,高位推动、强势推进“三农”规划的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工作推进会议,认真总结“三农”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部署工作。

  健全完善上下齐心的推进机制。坚持“县统筹、乡负责、村落实、组执行”的原则,明确职能职责,分解工作任务,实行层层负责制度、层层督促检查、层层问责管理,形成县督促到乡镇、乡镇督促到行政村、行政村督促到村(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

  健全完善挂钩包干的推进机制。按照“责任到人、服务到村”的原则,实行县级领导挂钩到乡镇、县级部门挂钩到村委会、部门干部挂钩到村(组)的“三农”发展大规划落实挂钩包干机制,实施启动“千名干部挂千村”行动,实行定村、定人、定职责、定任务、定要求,确保“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项目有人抓、有人管。

  严格执行目标倒逼督查机制。按照“以目标倒逼时间、时间倒逼进度、进度倒逼任务、任务倒逼责任”的要求,每年将“三农”发展大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及县级各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倒逼机制,真正做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按照各单位及责任人签订的责任状,对实施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投资规模进行全程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偷工减料、擅自修改设计、工程劣质等问题。通过采取随机抽查、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的方式,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大规划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督查力度,切实做到时时检查、时时提醒、时时跟踪问效,紧盯不放,确保了重点工作有效开展、快速推进。

  强化考核评价,实施全程监管。文山州州委、政府制定并下发了《“三农”发展大规划重点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明确把“三农”发展大规划重点工作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职称评定、晋升职务和项目工作经费划拨的依据,用客观公正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切实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规划工作落实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深化改革 创造动力

  2013年,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紧密结合实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和深化农村改革内容。在《规划》实施中,把深化农村改革,创造发展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重大进展。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大胆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的“三权三证”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实现了农民“有权必有证、权证可抵押”改革目的,依法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力支持《规划》培育产业和基础实施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权证确权到户率和发证率,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产权依法流转。在全州一市七县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对全州农地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到2015年底,全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67.4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2.03%;年均农村土地流转金额达2.69 亿元,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完善统一的农村水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制定农村水权登记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按照“创新制度设计、坚持分类推进、明晰农业水权、确定合理水价、推行公开交易、实行有偿用水”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基本实现了政府节水、农民增收、社会增效、工程良好的目标,为全州推进农业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新路。砚山县被国家水利部列为2014年全国80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

  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土地承包权、农村房屋财产权和林权“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用农户饲养大牲畜抵押贷款工作。把农户拥有的主要资源,地上种的和饲养的资源变成资产,资产又变成可以抵押贷款的资本,提高了农民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农民“有权必有证、权证可抵押”改革目的。到2015年底,累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权登记64.01万户,面积892.43万亩,确权登记到户率达93.18%;累计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66.11万户,面积15033.36万平方米,确权颁证到户率达94.18%;累计办理农村房屋所有权证48.87万户,面积9593.5万平方米,确权颁证到户率达69.46%;累计完成换(发)林权证55.1万本,面积2312.65万亩,农户52.88万户,发证到户率达99.59%。2013—2015年,累计发放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贷款51.32亿元,为深入推进“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破解农民信用缺失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共同发力”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银行、基层组织、农户密切配合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全面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采用共建模式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一站式”服务提供硬件基础,加大惠农支付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倾力打造方便群众、快捷有效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有效解决了老百姓“钱在村中领”的“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利优质金融服务的难题,使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到广大农村贫困山区。

  创新推出支农定向贷款“文山模式”。在全省首创“财政+人行+信用社+三农”的精准支农再贷款四位一体模式,实现了“政府贴息+人行低息+信用社惠息”的大力度优惠。通过实施政策引导、创新举措、精准发力、降低成本、贴切服务,支农资金实力不断壮大、支农信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支农定向再贷款受益面不断扩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引领农民发展产业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到村到户 精准扶贫

  始终坚持聚焦民生改善,积极回应群众意愿,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农民群众,筑牢了跨越发展的民心基础。

  在进村入户获得编制规划的基础数据和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州委、州政府把新10年扶贫纲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州、县(市)、乡(镇)各级各部门,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重点督查内容,通过专项督查,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制定了《文山州扶贫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将扶贫目标任务作为对县(市)的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一方面,加强与中央、省级定点扶贫单位的汇报沟通,争取支持。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和央企7个单位定点挂钩扶贫8县(市)。另一方面,全面实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据统计,全州有省、州、县(市)、乡(镇)四级共1768个部门挂钩到贫困乡村,有73485名干部职工挂钩到贫困户,经过与贫困乡点对点、与贫困村面对面、与贫困户心对心,认真分析致贫原因、摸清摸准摸实情况、因地因户制定脱贫措施,真正把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帮扶办法,写在本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不摘帽、不脱钩。

  把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贯穿“三农”工作始终,致力于“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目标,扎实抓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开创了“三农”和脱贫相结合机制,2013—2015年,全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3.51亿元,实施整乡推进项目15个,项目涉及129个行政村1911个自然村(组)10.89万户50.2万人;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4个,涉及29个行政村375个自然村(组)2.03万户9.55万人;实施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4834个村组,项目覆盖14.09万户64.37万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52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安置贫困人口11630人;实施扶贫安居房建设10348户,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3个,贴息支持项目52个,发放小额贷款14.05亿元,受益8.87万户农户;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28个;累计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82个,互助资金1300万元。累计解决35.24万人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2.24万人下降至2015年的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2.24%下降到11.33%。实现了边疆和谐稳定、农村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