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只为心中那片绿色那个梦

2017年01月11日 09:58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林玟均

  1月7日,零下33℃的黄河源头,晴空万里。远远望去,冰封的湖面与天一线。眼前,除了偶尔能看到几只不知名的水鸟外,就只剩下白雪覆盖的草原。

  伴着朝阳,山脚下,清晰的雪山映衬着一顶蓝色帐篷,这是这里整个冬季唯一一顶帐篷,也是黄河源头观景台巡护点。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控泽村生态管护员索索和他的同伴简单吃过酥油糌粑,穿起厚厚的棉大衣,戴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红色袖章,拿起望远镜,背起馍馍和茶水,骑着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草原巡护。

  索索和同伴们要在黄河源头扎陵湖边进行一周时间的草原巡护,随后,又一个四至五人小组接班巡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同索索一样,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扎陵湖乡管护站,扎陵湖到鄂陵湖湖口处、曲麻莱县和玛多县交接处康穷、勒那村的三个巡护点上,所有的生态管护员都是骑着摩托车,在湖边,在草原,不畏严寒,不惧艰辛,守护着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扎陵湖乡乡长洛桑扎西说,全乡629户,现有生态管护员573名,基本实现了平均一户一岗的目标,月收入1800元,加上每人每年近万元的草原生态奖补资金,扎陵湖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573名管护员每月每人参与大型集中巡护3至4次,冬季2次。除此之外,以社为单位的小分队进行24小时全方位巡护。自带干粮,每天巡护十多公里,累了席地而坐,就着茶水吃点馍馍,稍作休息,继续前行。每天除检查沿线网围栏、滥采滥挖、打击偷盗外,还要随手捡拾垃圾,保护沿线环境整洁。由于服务半径大,生态管护员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一大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是常有的事。

  如今,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群众,以草定畜、减畜禁牧,逐渐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

  在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呼呼的山风不停地吹着,80后牧民更登尖措黝黑的脸庞冻得铁青。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更登尖措说,每天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黄河源头扎陵湖边进行草原巡护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更登尖措是尕泽村生态管护队队长,一家三口原来有1333公顷草场,40多头牲畜。随着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更登尖措主动变卖牲畜,举家迁往县城居住。更登尖措说,现在每人每年近1万元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加上自己每月1800元的生态管护员工资,一家人年收入5万多元,住在县城老母亲看病、女儿上学都方便。

  看着眼前这个穿着干练、谈吐大方的小伙子,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带给高原牧民群众最深切的变化。

  “现在我脚下的这片草地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草原了,是‘国家公园’,而我也从‘草原的人’变成‘国家的人’。”说起生态管护员一职,更登尖措颇为自豪。“巡护工作比起以前放牧,虽然有些辛苦,但是一想到自己脚下的牧草还能再次长得跟羊腿一样高,就很满足。”更登尖措说,以前轮岗巡护每10天一次,现在每3天就巡护一次,巡护任务也从原先的草原巡护增加到了山、水、林、湖等综合巡护。

  放下牧鞭,只为心中那片绿色,那个省强民富的梦。应该说更登尖措是无数个三江儿女中的典型。

  采访中,洛桑扎西说,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这是牧民们的希望,也是大家一直的追求。

  果洛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老汉多布旦8岁起就与牛羊为伴,视牛羊如生命。然而,随着草原退化,多布旦放下牧鞭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草带头人。

  2012年春,多布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请教县上农牧技术员,争取草种、技术帮助,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流转草场,集中连片种植高原燕麦93.3公顷。“多布旦这是大脑有问题吗!”周围牧户在惊讶之余,惟有怀疑和观望。“当时每种0.067公顷草的成本120元,尽管是高寒燕麦,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环境下种植,确实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回忆起当时情形,多布旦心有余悸。

  尽管如此,多布旦种的草可生长10多年,打理起来简单方便,若能长成就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禁牧减畜了,囤积的额外干草还可以拿来卖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冬,一场大雪覆盖了格多村草原,看着圈中连日没吃到草、无精打采的牛羊,牧民们心急如焚。多布旦雪中送炭,挨家挨户送去第一年收割的干草。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牧户对多布旦刮目相看了。第二年6月,格多村草原上机器轰鸣,一场大规模、机械化的饲草种植如火如荼,周围牧户欢欣鼓舞。

  减畜禁牧,并没有影响格多村牧民的幸福生活,他们另辟蹊径,保护生态的同时,增收致富。“人工种草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常规项目,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遏制草场退化。我为这几年的付出感到欣慰。”多布旦说。

  如今,全村35个牧户自发种草5333.3公顷,成立了草业公司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越来越多的牧户加入合作社,或在合作社打工,或离开草场,转岗就业,甚至搬到县城居住,让全村人看到了生态致富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群众基础、不懈实践。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