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永州市创新“四跟四走”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2016年12月28日 07: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湖南省永州市总人口631万人,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93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1938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1.63%、10%。近年来,永州市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重点把握“钱、人、业、联”四个关键,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探索了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永州模式”。全市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8.19万人减至2015年底的44.2万人,2016年,全市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6.8万人。

图为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右二)在产品包装车间向工人了解相关情况。

图为永州市扶贫办主任段贵建(右)在百香果基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整合投入,解决“钱”的问题

  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主要是以下两个途径。

  银行“贷”:用足用活金融扶贫政策,实施“一授两免三优惠一防控”的扶贫小额信贷,对全市20万户贫困户评级授信,按银行基准利率计息、财政贴息,根据贷款比例设立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20亿元,“小”信贷撬动形成精准产业扶贫“大”投入。宁远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9179户参与评级授信,授信金额6.07亿元,累放贷款4亿,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平台“筹”:借鉴“城建投”模式,各县区均组建了农村建设投资公司,流转农村土地,盘活林地、耕地、水面、古民居建筑等农村资源,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贷款、专项建设基金、民营企业投资,“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小溪流”汇聚成产业精准扶贫投入“大江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田县由财政直接注资5000万元,将国有农场、林场、水库、乡镇市场等政府资产化转到县农建投公司,共同作为资本,共筹集资金16.76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7600万元,国开行政策性扶贫贷款8亿元,农发行授信贷款8亿元,集中用于全县125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光伏扶贫项目以及8.4万贫困人口与温氏集团合作发展生态养猪产业扶贫项目。

  瞄准对象,解决“人”的问题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首先是瞄准穷人。坚持“两个70%”:70%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其中70%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改普惠政策为差异化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倾斜,确保资金紧跟扶贫对象、聚集产业开发。对有劳动力能力、产业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全市约23万人,组织他们跟着能人干;对缺劳力、缺技术、缺条件等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全市约20万人,以资金委托、资产入股的方式,让能人帮着他们干。

  其次是选准能人。坚持诚信为本选能人、发展前景选能人、拓宽领域选能人,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由政府、金融机构、贫困群众对其诚信度、社会责任感、市场发展前景进行评价比较,在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领域中,重点与温氏集团、京东集团、天之龙蔬菜合作社、“好放心”米业等70余家扶贫经济组织进行合作,开创能人与穷人互利共赢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新格局。

  突出特色,解决“业”的问题

  选准、选好产业项目,是产业精准扶贫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突出特色,打造贫困村独特的产业“名片”。江永县兰溪乡勾蓝瑶村挖掘独特的勾蓝瑶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仅去年一年全村人均增收1350元,全村70户280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19%,昔日贫困村蜕变为旅游村。

  另一方面,坚持效益优先、突出长远。根据贫困户受益时效和可持续性,摒弃一次性受益、多年以后受益的产业项目,把见效快、贫困户受益时间长、受益大的项目,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优先选项。江华实施温氏生态养猪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在温氏集团的带动引领下,保持较大规模和较高的产业化程度,计划通过“猪-沼-果(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带动1.8万名兜底保障扶贫对象在2016-2018年每年人均300元受益,2019-2035年每年人均1080元以上受益,贫困人口“零负担、纯受益”,实现贫困户快速、持续“造血”,实现稳定脱贫。

  选准模式,解决“联”的问题

  通过建立“一个机制”、推行“三个模式”、筑牢“双保险”的“132”的精准帮扶模式,系牢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

  建立“一个机制”,即建立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每个产业项目,均由政府、银行、贫困户、企业签订“四方协议”,以契约形式明确利益分配、监管责任、还款义务、资金用途、项目运营等条款。同时,按贷款额度的1/10筹集风险补偿金,重点化解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及重大疾病造成的贷款损失,全市共筹集风险补偿金2亿元。

  推行“三种模式”,即推行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帮扶模式。对有能力、有条件、敢闯敢干的贫困户,通过直接帮扶,由扶贫经济组织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扶,通过贫困户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天之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祁阳县新塘角村实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500人种植绿色香芋、生姜1000亩,由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市场销售,户均增收1.14万元,小“芋”田变成“聚宝盆”。对能力不足、怕担风险的贫困户,通过委托帮扶的模式,把土地、产业发展资金委托给经济组织,以契约形式固定收益、不担风险。宁远县“好放心”米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22410亩绿色水稻,将重点产业项目资金747万元和扶贫小额贷款1500万元,委托公司运营,75%利润归贫困农户,10个乡镇60个村373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均收入1440元。对有能力、有条件、不会干、干不好的贫困户,通过股份合作,与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按股分红。江永县实施资产收益项目,种植夏橙2500亩,贫困户以土地、财政资金和小额信贷入股,企业经营,专门机构监管,全县所有残疾人口和项目基地所在村贫困人口共6000人占股份56%,村集体经济占股1.8%,实现贫困户年年受益、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年增长。

  筑牢“双保险”,即推行“脱贫保”,开展“财银保”。推行“脱贫保”,即推行“扶贫特惠保”,对参与产业扶贫项目贫困人口,实施特色农业保险、人身意外险、家庭财产险、光伏发电设备险、生活困难救助险等5大商业险种,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开展“财银保”,即在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开展特色产业扶贫“财银保”,在面上贫困县开展普通扶贫“财银保”,由参与精准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向保险公司投保,银行以保单为担保,每帮扶1户贫困户按5-10万元给予“财银保”贷款支持,当贷款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由银行和保险公司按3:7的比例分担风险,赔付率超出一定范围时,由省级风险补偿资金给予保险公司和银行分级补偿,贷款利息和保费由财政扶贫资金给予补贴。 (段贵建 肖柳 刘斌)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