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冬行西藏:易地搬迁让贫困户告别土坯房 住进藏式小院

2016年12月21日 12: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罗吉抱着孙子向记者讲述自己家的变化。<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 ></table>中新网</a>记者 宋宇晟 摄

  罗吉抱着孙子向记者讲述自己家的变化。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中新网拉萨12月21日电(记者 宋宇晟)从24平方米的土坯房搬到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拉萨市林周县贫困户罗吉一家的生活在2016年下半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得益于当地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政策。

  今年11月,73岁的罗吉一家搬进了拉萨市林周县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准备的易地搬迁安置房。不用自己花钱买房,一家人就住进了150平方米的新居;家里的收入也有了稳定来源。刚住进来的罗吉抱着孙子、满脸笑容地向记者讲述自己家的变化。

  难以想象的是,搬到这里前,罗吉一家就住在一间二十几平方米的土坯房里。

罗吉在她的老屋前。<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 ></table>中新网</a>记者 宋宇晟 摄

  罗吉在她的老屋前。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20日,记者随“冬行西藏”全国网络媒体行拉萨采访组来到了罗吉位于牧区的老房子,这里距离她的新家有3、4公里远。记者注意到,由于屋内没有窗户,即便临近中午,老房子仍显得颇为阴暗,屋内正中的柱子让本就不大的房间显得更加拥挤。老屋一边还摆放着破旧的家具,前来采访的记者刚进去三两个人,就已经挤成一团。

  和老房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吉现在居住的藏式二层小楼。新居内宽敞明亮,当地政府配备的藏式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每家每户的小楼前都有一个小院子,二楼还带有露台,俨然一个藏式小院。

  如今的罗吉一家不仅住进了新家,还享受到了当地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林周县副县长米玛介绍,像罗吉这样的老人,每个季度可以拿到500元养老金,她儿子在县里兼职做草监员、护林员一年还可以拿到6000元,再加上种植饲草的土地流转的收入和儿子在工地干活的工资,目前罗吉一家一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一万元。

  而此前,老人一家的收入主要依靠种青稞等作物,积蓄更谈不上。罗吉说,那时如果要买一些生活用品,常常都是用粮食到小卖部里去换。

  搬到安置房以后,罗吉一家的生活明显改善。“太开心了,高兴的晚上都睡不着觉,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她笑着说。

罗吉老屋内景。<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 ></table>中新网</a>记者 宋宇晟 摄

  罗吉老屋内景。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在林周县,像罗吉老人这样已经或将要享受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政策的共有1200户5224人。县住建局副局长索朗次仁介绍称,今年林周县共有514户贫困家庭易地搬迁安置,明年还将有686户贫困家庭易地搬迁。

  当日,记者还走访了林周县另一处位于江夏乡江热夏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的一户人家正在举行乔迁新居的仪式。当地人称,藏族群众历来有着乔迁新居时举行仪式的传统,“他们会把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叫过来庆祝这样喜庆的节日”。

  刚刚入住的次吉告诉记者,自己从原来50平方米大小的土坯房搬到了这间120平方米的新居“特别高兴”。他说,自己一家都“对这么好的政策心存感激”。(完)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