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四川凉山:多管齐下改变彝区面貌

2016年12月20日 09: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脱贫攻坚】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隆冬时节,太阳暖暖地照在大凉山的山岭上,带给这片土地无穷的希望。

  拥有6.04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省凉山州是世人关注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截至去年底仍有贫困人口48.7万人,贫困发生率11%。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四川省和凉山州系统谋划,既注重扶贫,又注重发展,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彝区面貌正发生深刻变化。

  扶贫攻坚从娃娃抓起

  从娃娃抓起,教育扶贫是凉山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之一。

  沿着松林掩映的水泥路,盘旋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车便停在昭觉县普诗乡四呷村村小前。2016年10月开办的幼教点,就在小学的一楼教室里。

  幼儿教师吉尾伍各是生于本村的女青年,去年招考上任。在她的教室里,录音机放着普通话儿歌,她和另一名教师带领孩子们边唱边跳。

  一年时间,45名3至6岁的幼童大多学会了用普通话交流,学会了勤洗手洗脸。5岁的男孩儿阿西扎杰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幼儿园,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幼儿园香香的饭。

  吉尾伍各说,村子里的孩子几乎都进了幼儿园,大部分为彝族孩子。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让幼童学会用简单的普通话交流,为上小学做准备,这是提高凉山彝区教育质量的根本之策。另外,就是要帮孩子们养成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这对于“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彝区来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在凉山州的彝区10县市,“一村一幼”稳步推进,开办村级幼教点2781个,招收幼儿10.5万人。不仅如此,每年有2.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还全面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全州26万名学前教育幼儿享受保教费减免政策;73.2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还免费吃上了“营养餐”;7万名普高学生免学费及教科书费;21.93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4673名彝区学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就读。

  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发展创新

  从凉山州首府西昌出发到16个县的主干线道路已经全部竣工。今年前三季度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3.08亿元,513个村道路完成硬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州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今年,凉山将完成3万余户电视户户通工程和326个村的广播村村响建设,实现3747个村农家书屋出版物的补充更新,374个贫困村的网络覆盖。

  与此同时,凉山扶贫亦注重加快新村新寨建设和扶贫搬迁,实施公共服务配套。凉山州坚持产村相融、整村推进,今年在17个县市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惠及241个村两万余户。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总投资30.9亿元,在399个安置点搬迁安置1.3万余户。在旧房换新貌的同时,凉山着力健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了农村卫生、社保、养老的保障水平。

  立足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成为凉山扶贫攻坚的重点之一。凉山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全州已经兴建核桃基地376.15万亩,新发展各类水果12万亩,在9个重点县落实设施蔬菜建设土地14764亩。同时,凉山将发展集体经济和劳务经济作为村民增收的手段,今年前三季度,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8亿元。

  对于凉山而言,大多数地区条件艰苦,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移风易俗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扶贫攻坚中,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帮扶的驻村第一书记,都注重开展自力更生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在每个贫困村,都在开展个人卫生活动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摒弃赌博、酗酒等陋习,养成健康文明休闲的娱乐习惯。在很多村寨,通过引导,已经推行红白喜事集中办,避免了铺张浪费,推进了婚育新风、厚养薄葬、爱老敬老风气的形成。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9日 04版)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