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隆冬时节,太阳暖暖地照在大凉山的山岭上,带给这片土地无穷的希望。
拥有6.04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省凉山州是世人关注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截至去年底仍有贫困人口48.7万人,贫困发生率11%。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四川省和凉山州系统谋划,既注重扶贫,又注重发展,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彝区面貌正发生深刻变化。
扶贫攻坚从娃娃抓起
从娃娃抓起,教育扶贫是凉山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之一。
沿着松林掩映的水泥路,盘旋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车便停在昭觉县普诗乡四呷村村小前。2016年10月开办的幼教点,就在小学的一楼教室里。
幼儿教师吉尾伍各是生于本村的女青年,去年招考上任。在她的教室里,录音机放着普通话儿歌,她和另一名教师带领孩子们边唱边跳。
一年时间,45名3至6岁的幼童大多学会了用普通话交流,学会了勤洗手洗脸。5岁的男孩儿阿西扎杰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幼儿园,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幼儿园香香的饭。
吉尾伍各说,村子里的孩子几乎都进了幼儿园,大部分为彝族孩子。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让幼童学会用简单的普通话交流,为上小学做准备,这是提高凉山彝区教育质量的根本之策。另外,就是要帮孩子们养成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这对于“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彝区来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在凉山州的彝区10县市,“一村一幼”稳步推进,开办村级幼教点2781个,招收幼儿10.5万人。不仅如此,每年有2.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还全面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全州26万名学前教育幼儿享受保教费减免政策;73.2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还免费吃上了“营养餐”;7万名普高学生免学费及教科书费;21.93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4673名彝区学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就读。
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发展创新
从凉山州首府西昌出发到16个县的主干线道路已经全部竣工。今年前三季度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3.08亿元,513个村道路完成硬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州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今年,凉山将完成3万余户电视户户通工程和326个村的广播村村响建设,实现3747个村农家书屋出版物的补充更新,374个贫困村的网络覆盖。
与此同时,凉山扶贫亦注重加快新村新寨建设和扶贫搬迁,实施公共服务配套。凉山州坚持产村相融、整村推进,今年在17个县市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惠及241个村两万余户。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总投资30.9亿元,在399个安置点搬迁安置1.3万余户。在旧房换新貌的同时,凉山着力健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了农村卫生、社保、养老的保障水平。
立足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成为凉山扶贫攻坚的重点之一。凉山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全州已经兴建核桃基地376.15万亩,新发展各类水果12万亩,在9个重点县落实设施蔬菜建设土地14764亩。同时,凉山将发展集体经济和劳务经济作为村民增收的手段,今年前三季度,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8亿元。
对于凉山而言,大多数地区条件艰苦,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移风易俗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扶贫攻坚中,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帮扶的驻村第一书记,都注重开展自力更生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在每个贫困村,都在开展个人卫生活动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摒弃赌博、酗酒等陋习,养成健康文明休闲的娱乐习惯。在很多村寨,通过引导,已经推行红白喜事集中办,避免了铺张浪费,推进了婚育新风、厚养薄葬、爱老敬老风气的形成。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9日 04版)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