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社会合力帮困:“抱团式取暖”的浏阳探索

2016年12月15日 14:00   来源:农民日报   

小河乡乌石村贫困户养殖的泥鳅丰收了。(资料图)

  晨风

  “广邀脱贫致富合伙人,和我们共建体验式养殖基地。”今年5月初,“脱贫致富合伙人”邀约公告出现在当地的报纸上,而招募人竟然是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端里村的贫困户。

  “我养了蜜蜂,小日子也过得甜甜蜜蜜,这要感谢‘蜜蜂哥哥’带着我创业。”高坪镇贫困户汤显文不仅受益于“蜜蜂哥哥”,更得益于浏阳推行的分贷统还项目,带动1000多户贫困农户养蜂致富。

  “我以前靠捡垃圾为生,现在是凭种魔芋致富。”小河乡乌石村贫困户邱长华实现了人生的精彩蝶变。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不单打独斗,要抱团取暖……这样的例子在浏阳不胜枚举。在浏阳,已经形成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全社会帮扶贫困户精准就业、发展产业、积极创业。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精辟论述是浏阳“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的行动指南,浏阳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强化群众主体意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不断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作出新的探索。

  产业: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创收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

  “到2017年,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增收渠道。”在《浏阳市2015-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浏阳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敢于“亮剑”。

  浏阳有33个省级贫困村,贫困村数量在长沙市区县(市)当中最多。要实现贫困村产业全覆盖,到底靠谁来带动?

  每一个村的产业发展都要有一家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来带动,浏阳对此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浏阳实施特色产业增收工程,坚持产业发展“四跟四走”,大力挖掘贫困村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上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模式,促进金融扶贫助力产业发展,完善营销模式和流通网络,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对贫困户而言发展产业首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按照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获得1万-5万元的小额贴息、免抵押贷款,但如果将贷款直接发给贫困户,往往钱稀里糊涂用了,极个别的贫困户甚至拿去打牌赌博,结果不仅没有脱贫还欠了一屁股债。因此,浏阳在长沙率先推广“分贷统还项目”,贫困户申请贷款后,将资金交扶贫经营组织负责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扶贫经营组织在贷款到期前代贫困户偿还贷款本息,贫困户可获得10%以上的保底分红。

  乡润农场成为长沙第一个推行分贷统还项目的扶贫经济组织。该农场与大围山镇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分贷统还方式贷款88万元用于肉牛养殖项目,采取收购牧草、托管肉牛、安排务工、利润分红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预计每户每年至少增收2000元以上。

  解决了资金难只是第一关,接下来贫困农户还面临着技术难和销售难,单个解决遗留问题太多,如何将所有问题放在一个“篮子”里解决?这考验着党委、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扶贫的智慧。

  推“三站合一”,一揽子解决。浏阳从建立长沙市首个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中受到了启发,率先在社港镇龙华村(现合并为新光社区)将农业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民营企业的电商服务站整合起来,实行“三站合一”,推行配套服务。

  龙华村“三站合一”建起来后,收获的不止是3倍的变化。浏阳农商行社港支行行长寻文欣说:“贫困户不仅能‘当天申请贷款、当天领到资金’,而且小额贷款发放数量成倍增长。原来龙华村贫困户小额信贷几乎为零,‘三站合一’后,仅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18户56万元贷款。今年11月底,浏阳全市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516万元,覆盖贫困户3229户,占整个长沙扶贫小额信贷发放90%以上。”

  龙华村贫困户周轻潮是“三站合一”的受益者,他通过金融扶贫服务站贷了5万元,加入了村里由贫困户合作经营的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了8亩蔬菜;通过农业信息服务站解决了种植项目信息和技术的问题;通过电商服务站设立定制销售模式,特供省会长沙消费者的餐桌,让销路难题迎刃而解。今年,周轻潮的收入有10多万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之一。

  就业:请进来给岗位走出去有工作

  ——跨区域劳务合作带动贫困农民就业

  经过摸底,浏阳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劳动力15941人,如果每一个劳动力能够稳定性就业,那么贫困户就有望实现整体脱贫。

  什么样的工作能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定性就业?在浏阳,生产性就业岗位对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是最为适宜的,这包括农业生产的技术性岗位和工业生产的技能性岗位。因此,浏阳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与企业联合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

  只有拥有了一技之长,无论在本地就业还是走出去都不愁找不到工作。

  小河乡乌石村有73户建卡立档贫困户,乌石村有种植魔芋的传统,但一般都是小打小闹,多以自给为主,分散性的魔芋种植并没有给贫困户带来增收。浏阳经开区驻小河乡乌石村第一书记邓水平经过调研,决定让贫困户抱团发展,在该村规模种植魔芋产业。为了产销对接,村里引进湖南省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生态农场+基地+贫困农户”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生物肥,组织技术培训保证产量质量,并与贫困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以种植魔芋实现生产性就业。

  贫困户邱长华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外出打工。今年3月,在石马生态农场负责人王伏新等人的引领下,邱长华加入了农达魔芋专业合作社,自己种了近2亩魔芋,同时还帮合作社进行日常管护,今年收入近万元。

  相对于本地就业,葛家乡玉潭村贫困农民则选择走出去就业。30多名农民跟着本村能人刘红兵到海南种植蔬菜,绝大部分“候鸟农民”因此脱贫致富。浏阳人在海南种菜名气越来越响,成为湖南农村劳动力外销的四支特色队伍之一。

  “走出去”同时“请进来”,随着浏阳园区的发展,许多企业需要技能型工人。因此,浏阳构建湘赣边区域劳务大协作格局,目前已有8000余名来自11个湘赣边区域合作县(市、区)的劳动者在浏阳经开区实现就业。

  创业: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

  ——脱贫致富合伙人带动贫困户互助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让贫困人口加入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浏阳市今年制定了《精准扶贫创业扶助活动工作方案》,出台多项措施创造条件,让有劳动能力、有创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创业。

  是单枪匹马去试水还是合作互助去创业?浏阳许多贫困户理智地选择了后者。“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抱团”的形式既增加了贫困户致富的信心、化解脱贫上的困难,同时又扩大了产业规模,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因此,浏阳的贫困户通过寻找脱贫致富合伙人来合作发展,合伙人的合作对象既有“贫困户+贫困户”,也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根据需求选择创业前、中、后的不同时期进行抱团互助,追求合作共赢。

  端里村的地形像一个横倒的“T”字,高山、丘陵、溪河将这个“T”紧紧包围,3884名端里村民便拥挤地生存在狭长的一横一竖之中。

  正因为如此,人多地少在端里村成为必然,正常年份人均水浇地只有0.3亩,但或许恰恰是因为地处相对的交通死角,这里的生态得到较好保护。

  人多地少,如何将稀有的土地资源既“点土成金”,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缺资金、缺项目更缺技术的贫困村民今年5月初决定在当地媒体上广邀脱贫致富合伙人,在村里共建体验式养殖基地。

  何谓体验式养殖基地?用村民的话来说“既要赚到钱,又要休得闲”。在这种发展思路的选择下,虽然申请合作的合伙人众多,但村民们最终选择了湖南黑马生态技术公司作为合伙人。缘何选择这匹“黑马”,贫困户看重的是其生态开发模式:打造湖南第一个运用三维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并可复制、可持续的生态种养基地。

  端里村与该公司合作共建了浏阳市生旺种养专业合作社,正在实施“三个一”扶贫工程:运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生态鸡蛋;建设零排放、无污染、多循环的生态种养基地,如种养基地所产生的新鲜鸡粪,可直接通过水虻生物转化器15天转化为可直接饲喂动物的水虻幼虫,伴随产生的水虻粪可用于苗木施肥;不仅如此,该合作社将打造湖南第一个花园式、互联网+的生态种养公园,消费者可通过下载APP,实时了解种养基地的生产过程,下单订购鸡蛋、花卉和苗木。

  与端里村在前期选择产业“合伙人”不一样,省级贫困村高坪镇向阳村的贫困户选择在“中期”合作。浏阳“蜜蜂哥哥”负责人何国华是湖南的蜜蜂养殖大王,富起来的“蜜蜂哥哥”为了让贫困户共享“甜蜜的事业”,主要是在种蜂中间环节提供养殖培训、上门技术服务。蜂蜜出产后贫困户可自行销售,或由公司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汤显文等17个贫困户加入了合伙养蜂,每个贫困户人均养蜂5箱,年增加收入4000元。

  “蜜蜂哥哥”带动贫困户养蜂,小河乡乌石村的“泥鳅姐姐”张建南在首养泥鳅成功后,正在选择新的合伙人进行二次创业。

  张建南因丈夫早逝,家中没有顶梁柱,还带着两个小孩,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虽然自家纳入了贫困户、低保户,但张建南并不想靠着政策兜底过日子。“我不想拖政府后腿,我还年轻,要自力更生,进行创业。”张建南说到做到,2015年底,她跑到外地当学徒实地学习养泥鳅。

  今年5月,张建南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试着养起了泥鳅。效果出乎意料得好:4000多斤泥鳅销售一空,纯利润就有1万元。张建南又趁热打铁,第二批下了30万尾泥鳅苗。

  今年11月28日,通过当地复核,张建南脱了贫,但她想着村里还有贫困户72户。因此,从今年11月初起,她忙着流转了村里100多亩水田计划“稻鳅共养”。张建南知道,规模种养不能单打独斗,因此,她在寻找合伙人,贫困户曾文汉成为张建南的首个合作者。在张建南的推荐下,曾文汉父子俩去参加了创业致富技术培训班。

  “我自己创业初期先试,赚了钱、没有多大风险之后,创业后期让贫困户合伙参与,这样贫困老乡们脱贫致富就稳当些。”张建南的坦诚,正衬托着浏阳贫困户抱团取暖的真情。这份真情,这种担当,脱贫路上,弥足珍贵。

  图片由浏阳市扶贫办提供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