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甘肃庆阳:小苹果牵引 产业生态扶贫“三赢”

2016年12月02日 14:46   来源:中国环境报   

  镇原县枣林村果农陈丽荣和同伴们在雨后的现代有机苹果园里给果树掐枝。白刘黎摄

  ◆本报记者白刘黎

  在各种电商购物狂欢活动中网购过苹果的人,应该对一家名为“御果侠”的网店不陌生。记者查询了它的销售记录,地处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这家网店,苹果的平均月成交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多公斤。

  据了解,这家网店只是庆阳市苹果营销的多家电商之一,也是当地政府出面做营销、大力扶植苹果产业的政策在电商领域的成果体现。

  在庆阳市不久前举办的“苹果开园采摘”活动上,新任市委书记贠建民更是带头推销庆阳苹果,并明确提出:要把苹果产业打造成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引擎”,要实现产业、生态和脱贫的“三赢”。

  小小的苹果怎么就能成为“绿色引擎”?真的能带动“三赢”吗?带着好奇,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一行来到了庆阳市。

  产业发展生态化

  遵循建园标准化、繁育无害化、肥料有机化、水肥一体化、技术专业化

  据了解,庆阳地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纬度带,光热资源丰富,土质疏松肥沃,昼夜温差较大,具备优质苹果生产的全部7项生态指标,是国家规划的苹果最佳适生区。苹果产业在庆阳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扮演着当地现代农业的“首位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2010年,庆阳还专门成立了果业局,负责全市果产业生产、加工、储藏、流通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记者沿西峰、镇原、正宁、合水、庆城,一路5个县(区)走下来,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

  刘长庆是镇原县太平镇枣林村现代有机苹果园的负责人,据他介绍,这里的苹果园是企业主导新建的,遵循了建园标准化、繁育无害化、肥料有机化、水肥一体化、技术专业化是这个果园的“五化”目标。

  “脱毒苗木的繁育体现了生产理念的环保,科学施肥和普及有机肥体现了生产工艺的环保,规模化机械作业体现了土地等资源利用的环保。”太平镇党委书记唐杰对产业为生态建设做出的贡献做了补充。

  “五化”是对新建苹果园的要求,对传统的果园,庆阳市也进行了产业化、科技化、环保化的重建。

  正宁县县长张龙杰,在政府主导整合重建的宫和镇东里村千亩苹果示范园里,说出了极具田园诗意的“果在树上挂,人在林中行”。东里村打算在保留原汁原味乡土气息的前提下,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和苹果产业公园。

  据统计,庆阳市目前苹果累计面积达到166.6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将达到76万吨。

  庆阳市林业局党委委员、市绿化办主任白勇龙表示,苹果产业的发展给他们的工作带了诸多便利。“农民捡起了弃耕地开始种苹果,原本没啥植被的荒山也开始有人管了,发展起了苹果产业,苹果给了庆阳一片新绿。”

  “苹果产业的绿色发展不仅对环境基本没有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庆阳市环保局副局长马宏伟说,“特别是科学施肥、使用有机肥,对减少土壤污染、改良土壤都有积极作用,生态前景很好。”

  他解释道,“产业发展生态化”就是如苹果种植这样能给庆阳带来生态效益的产业,同时也在积极促成其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则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融入产业的规划和企业的发展,让生态建设搭上产业发展的“顺风车”。

  能“脱贫”也能“致富”

  大部分人都愿意投身生态农业,让自己的家乡绿起来、美起来

  苹果亩产效益最高而且产量稳定,抗病毒改良效果好,是庆阳市精准扶贫的首选项目和主导产业。而生态化、产业化的苹果种植,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农民。目前,全市果农人均苹果收入2379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984元。

  庆城县果业局副局长徐巨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政府出资,给贫困户每家载一亩好果苗,由专业的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3年后便有可观的产量。一亩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到了盛果期,即便按照这几年最低的两块钱一斤的价格,每亩地也能收入将近1万元。“更何况现在的好苹果都论‘个’卖,一个可以卖到8块钱!”

  在庆城县,苹果产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个别地方更是超过了8成。

  “以前种小麦、黄豆,基本靠天吃饭,特别累,一年到头没啥收入。”陈丽荣是镇原县枣林村一个普通果农,丈夫外出打工,家里就她一个劳动力。她家的3亩地通过土地流转,成了村上现代有机苹果园的一部分,她现在拿着每年1980元的土地流转资金,开始在果园上班。挣钱的同时,也学到了果树栽种的技术,成了果园里的技术员。“现在我一个人一年可以挣1万元,和我丈夫外出打工差不多。”

  除了收入可观之外,发展苹果产业还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每个农民都是‘土专家’!”刘长庆说。

  这种“土专家”到了合水县,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号,叫作“新型职业农民”。经过3年的学习培训,合水县今年12月份,将有424名果农获得由甘肃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颁发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余鹏飞,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村人,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打工。2013年在回家结婚时,余鹏飞发现村子里的有机苹果种植基地发展很好,而且正在搞“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便和家人商量,用家里的5亩果树为资本入了社,和合作社签订了“半托管协议”。年轻、有文化的余鹏飞则成了学技术、学管理的学员。这个合作社生产的苹果品质好,得到了各种国内和国际认证,去年,余鹏飞家的5亩果树给全家带来了13多万元收入。

  据了解,甘肃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除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之外,还将有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

  “合作社里没有获得证书的人,其实跟我们一样接受了培训,我们会的他们都会。很多乡亲在脱贫之后,还能致富。”余鹏飞说。

  还有让余鹏飞和老乡们津津乐道的是,种植有机苹果、推广有机农业,让他们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有了越来越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大部分人都愿意投身生态农业,让自己的家乡绿起来、美起来。除了规模化的种植园,老乡们也都利用学到的技术,在自己家庭前屋后种起了苹果树。

  “可以预见,我们村毫无疑问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村。”余鹏飞说。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