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樊京龙
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西隋村,67户人家坐拥耕地2200余亩,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均耕地20余亩的村,2014年竟因四成以上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成了省级贫困村。
几个月前,记者到西隋村采访,心中的疑团找到答案。本该种满玉米、棉花的田地里,芦苇、黄须菜比作物长得还旺,村周围一些撂荒地里覆盖着一层白花花的盐碱。“俺村离海近,耕地反碱厉害,没有充足的淡水压碱,种啥啥不收。”说起村里的穷根,支部书记刘永军直摇头。
近日,记者再访西隋村,一座小型水库赫然出现眼前。“有这个水库,我们村耕地的盐碱化可有效解决,粮食产量就有了保证。”刘永军说,这个占地185亩的水库,由垦利区水利局协调投资330万元建设,可解决2200亩耕地的浇水,仅此一项每年为村民增收44万元。好事还不止这一件,西隋村还实施了光伏发电、青贮玉米种植等,年底将彻底脱贫。
这样的脱贫故事也在垦利区其他7个省定贫困村上演。垦利街道荆岭村西南角,数十块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格外气派,这是被村民称道的“脱贫利器”——光伏发电。“到年底可累计发10万度,按一度电0.98元算,就有近10万收入。”村支书翟向锋掏出手机打开软件,展示当日累计发电量,举手投足间格外兴奋。
年初,垦利区启动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村找准扶贫点成为当时亟须解决的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施策是关键,如何对扶贫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化帮扶,是我们做好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区长崔建华说。他们通过进村入户、“回头看”等方式,多次开展摸底,一次次“过筛子”,对贫困群众进行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垦利区为所有贫困户均建立详细档案,为实现精准扶贫明确了靶向。
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同,扶贫方法有别。垦利区各镇街确定各自扶贫方案,将8个省定贫困村476户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作为主攻重点,分别确定扶贫措施。全区推出特色种养、光伏发电等一系列方案,探索贫困群众在合作社里分红、在产业链上增收、在资源开发中受益、
在教育就业中解困等扶贫模式,确保所有贫困户有“私人定制”方案,所有方案年底实现脱贫目标。
“精准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我们确立了党政领导、第一书记、行业部门、爱心企业、社会力量‘五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把工作重心落脚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既解群众燃眉之急,又谋脱贫长远之策,锁定目标,精准发力,全力攻坚。”区委书记韩利学说。目前垦利区确定光伏发电、特色种养等扶贫项目45个,总投资2450余万。项目大都完成并产生效益,实现由“短期帮扶”向“长期受益”转变。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