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畜牧水产局领导走访慰问胜利村贫困户。
扶贫点简介
对口地点
郴州市桂东县沙田镇胜利村
帮扶单位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村貌介绍
胜利村位于桂东县沙田镇南部,南与汝城县田庄乡接壤,素有桂东“南大门”之称,属边境村、国家级贫困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359户1346人。该村山多地少,人均不足8分地,村里无任何经济实体,集体经济薄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252人。
扶贫成效
●制定帮扶计划,实行奖补政策
制定《胜利村贫困户因情帮扶计划》,协调扶贫贴息贷款43万元;免费发放牧草种子、禾花鱼苗、泥鳅苗等;已发放产业引导资金18万元、奖补资金68万元。
●组建合作社,成立村级农产品加工厂
组建了群胜畜禽养殖、群利稻田综合种养等5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启动了胜利村农产品加工厂的建设,预计将为村集体带来4万元/年的收入。
●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脱贫
启动了异地扶贫搬迁集中联建和危房改造工程。支持9户实施异地扶贫搬迁,15户实施危房改造,完成20套危房改造工程。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硬化通组入户道路4.1公里,整修2800米农业灌溉水渠,安装75盏太阳能路灯等;启动了安全饮水工程、有线电视和宽带户户通工程。
10月29日,天气渐寒,已过秋收时节的田野显得有些荒凉,桂东县沙田镇胜利村的村民范秋山正在自家的辣椒地里忙碌着,“我种了6亩朝天椒,今年的价格不错,能挣一万多元。”
在胜利村,朝天椒的种植几乎涵盖了每家每户,稻田养鱼、种草养牛等也蓬勃发展,这些都离不开省畜牧水产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自驻村以来,扶贫队帮助村民发展稻田养鱼、种植辣椒、水果等产业,并通过组建合作社、成立农产品加工厂解决了销路等后续问题,形成了“产业链”式的扶贫模式。
三湘都市报记者 吴虹漫 通讯员 武深树
【扶贫模式】
产业化: “两黄两红”成增收主力
“搞稻田养鱼不仅省心,收入还加倍,划算多了。” 今年53岁的村民何育林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十分困难。扶贫队驻村后鼓励发展产业,何育林利用自家的水田发展稻田养鱼、养泥鳅,并加入村里的综合种养合作社。如今,何育林已经从穷得底朝天的贫困户成为了村里出名的稻田综合种养专业户。
何育林告诉记者,以前主要靠种植辣椒和做木工活补贴家用,一年辛苦不说,收入也只有几千元。自从发展稻田养鱼之后,光是卖禾花鱼,去年就赚了2万多元。
靠发展产业受益的村民远不止何育林。截至目前,胜利村已经发展种草养牛17户,稻田综合种养45户,小水果种植72户,而朝天椒种植几乎涵盖每家每户。
事实上,胜利村的产业发展之路走得并没有那么容易。“全村总面积近9000亩,但山地就占去了九成。” 村主任郭名权说,由于村里山多地少,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对此,扶贫工作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形成了“利用荒地种草养牛、利用稻田开展综合种养、利用旱土种辣椒、利用山地种水果”的脱贫产业思路,扶贫队队长唐湘北形象地称为“两黄两红”产业。“两黄”即以黄桃为主的小水果种植、以湘南黄牛为主的畜禽养殖;“两红” 则指小米椒种植和以金丝鲤为主的稻田禾花鱼养殖。如今,“两黄两红” 4个支柱产业已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品牌化:打造“桂东禾花鱼第一村”
在发展“两黄两红”产业的同时,扶贫队又面临新的难题:该怎么才能将产业做大,并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对此扶贫队决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目前胜利村已经成立了 5个合作社,我们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然后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对接销售市场。”唐湘北介绍,比如说,村里和郴州有缘千里公司签订协议,公司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收购村民生产的禾花鱼,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胜利村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竞争优势,唐湘北想到了借力“郴州高山禾花鱼”的名气,将胜利村打造成“桂东禾花鱼第一村”。
“桂东县属于郴州高山禾花鱼的主要产区,胜利村的禾花鱼养殖在桂东县也很有名,说是‘第一村’也不为过。” 唐湘北解释,目前郴州正在申报“郴州高山禾花鱼”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之后,郴州高山禾花鱼将身价倍增。
专业化:建立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储存能力明显欠缺,产品滞销、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仍然存在。为解决胜利村存在的类似问题,扶贫队提出成立村级农产品加工厂,既对农产品进行“兜底”,又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这个加工厂占地大约10亩,目前已经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就可以开始运行。” 唐湘北介绍,工厂设置了速冻、腌制、包装等加工室,建成之后,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每年还能给村集体带来4万元的收入。
农产品加工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精力,单凭一个小村庄能做到吗?唐湘北解释道:“我们已经跟郴州一家大企业签订了合同,加工厂交给企业进行运营,企业每年按时向村集体上交租金,村民只要把东西送过来即可。”
【未来构想】
来年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对于胜利村的未来,唐湘北并不仅仅满足于“靠天吃饭”,他还有更多的构想。“桂东的红色旅游文化本来就很出名,胜利村的山比较多,存在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的话,将是一笔财富。”
对此唐湘北开始注意观察起村里的自然地貌,并琢磨如何将之转化成旅游资源。“你看那里像不像‘猪八戒背媳妇’?而且也是面朝西边的。这些山都是纯天然无雕饰的,有些在地貌上比较有意思,可以满足游客爬山的需求。”
对于胜利村的旅游发展之路,唐湘北显得信心满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把胜利村的名气推介出去,还能通过开办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方式使村民增加收入,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家创业,简直是一举多得。”
记者
手记
村里来了个 “马书记”
“马书记”,是胜利村村民给唐湘北取的别称。
扶贫期间,唐湘北不仅自掏腰包给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同时在节假日时还组织对全村68户贫困户及80岁老人进行了走访慰问,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已动工建设。一时间, 在不少村民的眼中,唐湘北就像是《马向阳下乡》中的“马书记”,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湘北。
而唐湘北也早就把胜利村的村民当做亲人。自去年4月驻村以来,唐湘北已经在胜利村待了500多天,期间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对此他毫无怨言。
“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我们的热心和赤诚,村民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迎来幸福的生活,我们心里充满欣慰、充满感恩、充满幸福……”唐湘北在日记中写道,驻村帮扶不仅是一种寂寞坚守,也不仅是一种奔波忙碌,更是人生难得的重要一课。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