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西藏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扶贫就是抓稳定”

2016年11月15日 09:40   来源:西藏日报   

  本报记者 孙开远 赵书彬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作出的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为我区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

  “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任务,认真实施‘五个一批’,做到‘六个精准’‘八个到位’,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吹响了我区新一轮扶贫攻坚“冲锋号”。

  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

  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自治区建立完善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的“五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随着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一场集人力、物力、财力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在高原大地打响。

  “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扶贫就是抓稳定”

  贫困,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拦路虎”;脱贫攻坚,是“十三五”自治区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扶贫就是抓稳定。”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站在“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高度,立足西藏区情,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全面开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是西藏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9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利用中秋假期,专程来到曲水县达嘎乡、才纳乡易地扶贫搬迁点,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实地调研。

  一排排新居整齐划一,一面面五星红旗猎猎飘扬;刚长出新草的草坪边、整洁的水泥路旁,崭新的路灯鳞次栉比,各种树木迎风摇曳;家家户户庭院里,花朵尽情绽放,盆景绿意盎然……看到扶贫搬迁点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吴英杰十分高兴。他强调,扶贫搬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进一步摸清情况、完善措施、狠抓落实。要通过以迁、以业、以教脱贫和产业扶贫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切实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各族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拉孜县扎西岗乡扶贫搬迁村苏村曾是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玛赤林的扶贫联系点。搬迁之前的苏村,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土地沙化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全村16户群众都是贫困户。今年4月,白玛赤林走进搬迁后的新苏村。调研中,他要求苏村一定要结合实际,在“精准”和“实效”上下功夫,做好安全饮用水、土地开发、防沙治沙项目规划,继续抓好草原生态保护和退牧还草,积极推进学前双语教育,从根本上改变苏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如何通过扶贫开发,让地震灾区群众摆脱贫困、让边境地区的老百姓与全区各族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是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最为关切的问题。今年5月,洛桑江村从拉萨驱车740多公里,来到夏尔巴人聚居的日喀则定结县陈塘镇。他沿1670多级石阶,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镇里,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察民情、问民生。他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人群都不能少。要因地制宜,夯实基础,紧密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大功夫推进边境乡镇脱贫攻坚和快速发展,让边境乡镇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自治区党委领导心系百姓,心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表明了我区举全区之力、以超常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举全区之力,全面开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6年年初召开的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按照中央实施扶贫工作“五个一批”工程要求,“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确保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即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59万贫困人口,占全区现有农牧区人口的25.2%。59万贫困人口,谁来扶贫?用啥扶贫?怎样扶贫?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资源统筹,加大精准施策,壮大攻坚合力,落实目标责任,举全区之力,全面开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精神,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着力推进“五个一批”。

  ——创新思路,顶层设计到位。研究制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举措、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制订2016年和“十三五”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脱贫、生态补偿等实施方案,制定了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考核办法等17个规范性文件,35家行业部门制定了行业扶贫规划,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专合组织、农房改造、“四卡”到户信用贷款等制定了特殊优惠的金融支持政策。

  ——注重统筹,资金整合到位。围绕脱贫攻坚规划目标任务,2016年统筹整合扶贫发展资金、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口援藏资金等35类资金用于脱贫攻坚,推进重点贫困区域整体协调全面发展。“十三五”时期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大力实施金融撬动战略,为贫困户群众提供易地扶贫搬迁、农房改造、农民住房财产抵押等19项贷款政策。

  ——靶向治疗,精准帮扶到位。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三轮反复核实,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跟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做到扶贫对象精准,第三方考核下西藏精准识别准确度、群众满意度在全国靠前;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聚集区相结合,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今年已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179个、分散安置点796个,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每年整合涉农资金40亿元作为产业扶贫发展资金,因地制宜发展“企业+产业扶贫”“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多样的产业模式,切实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三不愁”,有技能、有就业、有钱花“三有”,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三保障”。

  ——任务上肩,脱贫责任到位。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责任制,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强化监督体系,建立脱贫攻坚巡查督查制度,脱贫攻坚指挥部先后3次组成20多个督导组,深入全区7市地74个县区开展督导检查。开展结对帮扶、拓展社会帮扶,确定了132家区中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5466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已有216家企业与96个贫困村实现帮扶对接。

  脱贫攻坚在行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

  山南市贡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过去,当地群众土里刨食,靠天吃饭。

  2013年,贡嘎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线,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和农业开发,大力扶持和发展传统民族手工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贡嘎县成立了堆氆氇特色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培训基地+联户单位+双联户”的经营模式,当年就为农户增收66万元。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

  拉萨市以产业扶贫为支撑,大力发展净土健康产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贫困群众乐于、易于、善于参与的高原奶业、净土藏鸡等特色养殖业和无公害蔬菜、藏(中)药材、优质饲草等特色种植业;依托“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生态观光游,让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农家院落变成旅游景点,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今年全市已启动实施产业项目14个,投入资金74503.5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980户贫困户4316人有望脱贫致富。

  日喀则市把"4·25"地震灾后重建与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受灾群众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实现脱贫。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易地搬迁人口6900余人,灾后重建使符合政策的贫困人口减少3万以上。年内,全市还将完成2120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和约70亿元的恢复重建固定资产投资。

  昌都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十三五”期间计划易地搬迁10.33万人。截至9月,全市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52个,计划搬迁8162户3.94万人。今年8月,昌都市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洛隆县硕督村第一批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35户175人贫困群众搬进了安置点。

  林芝市把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类型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察隅、墨脱2个重点县、地处深山峡谷地带的波密县康玉、八盖,察隅县古拉、察瓦龙等18个重点乡(镇)和朗县金东乡西日卡村等149个重点村,以及家庭无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重点人群、“天保”搬迁群体作为脱贫攻坚重点,通过产业、项目、搬迁、就业、技能培训、援藏支持、驻村帮扶等手段,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山南市坚持“一乡一策”精准扶贫,5年里实施扶贫项目1181个,建成扶贫产业基地183处、专合组织259个,覆盖12个县82个乡镇525个村居,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6万余人。累计完成28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整体推进任务,地区贫困面大幅收窄、贫困程度大幅改善。

  那曲地区做好“牧、游、水、药、矿”五篇文章,充分利用当地虫草、贝母、手工业产品等稀有资源优势,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探索“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路子,把藏北农畜特色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等通过电商与实现增收、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致富门路。

  阿里地区与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建立援藏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援藏扶贫模式,将援藏资金的70%投向贫困地区,30%直接用于扶贫开发,探索“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建立扶贫开发产业扶持基地,鼓励农牧民群众兴办合作经济组织,将贫困户的扶持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入合作社、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实现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受益。

  一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壮美画卷,正在雪域高原徐徐铺开。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已有7个县区提前三个月完成贫困县脱贫摘帽任务。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