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眼下,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对于扶贫,国家提出了“精准”,各地设定了时间表,研究制定如何因地、因户、因人的精准措施与政策。笔者认为,对于脱贫这件国内第一民生工程,要有紧迫感,找对路子,苦干、实干、真干。
笔者曾有幸参加人民日报、中国儿童基金会等多家单位发起的“扶贫创客计划”,并当选“扶贫创客推广大使”,与媒体、企业、政府一起探讨“媒体+电商+扶贫”三个因子共融的扶贫效应。
媒体、电商,是宣传、产业、互联网的缩影,而这三者,都是当前各区域在脱贫攻坚战中,要运用的必要打法。
一是用好宣传。宣传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生产力之一。作为社会宣传主体,媒体承担着社会责任与义务,用好媒体去宣传脱贫攻坚,去弘扬攻坚战中的正能量,很大程度上能促进脱贫事业,能呼吁社会参与,鼓舞人心。
以河南为例,河南有53个贫困县,超过400万的贫困人口。近日,河南广电推出了全国使命类大型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通过邀请敬一丹、张凯丽、孙涛、张泽群、牛群等名人作为特约记者,深入贫困地区,探寻有实效、让人印象深刻的扶贫项目。通过探访贫困户真实生活、体验扶贫项目落地成效,挖掘扶贫成绩背后的感故事。
一档电视节目,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这是媒体本质。一次次宣传,既展现精准扶贫的做法成效,又展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携的精神状态;既有专家支招扶贫脱贫,又有干部解读扶贫政策,这是媒体做的大事,也是体现出的责任。
二是选好产业。各地在扶贫过程中都认识到了产业对于脱贫,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扶贫一定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在产业链当的中下游下功夫。而目前,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产业链上游,以及农村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链配套,则相对欠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扶贫也需要创新,也需要创业,因此如何把“双创”精神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是各个贫困地区应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在赣州感受到了独特的赣州扶贫模式。“红”是赣州产业标签及优势产业之一。而赣州早已看到该优势,推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探索革命老区旅游扶贫新路子。
笔者在中央办公厅的对口扶贫点——光山县,看到这里的干部与村民,探索出了“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口池塘一群鸭”的做法,让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子。
通过走访多个贫困地区,笔者发现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扶贫的新思路,让极具地方特色的“新产业”去助力脱贫。变输血为造血,掌握了自己的技术,走上可靠的脱贫路。
三是拥抱互联网。相比城市,笔者认为农村更要利用互联网,将其作为打通外界的主要渠道。
如何利用互联网将脱贫助农连接起来?笔者在西北某个国家级贫困县,看到了政府投入巨资兴建的电商平台,一整套的体系和设施,正成为贫困户脱贫的主要依托,政府期望靠技术改变落后发展面貌的良苦用心让人为之动容。
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贫困地区多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而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分散等特点。为打破瓶颈,海南互联网小镇的“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既要利用互联网优势来改造农业,又要符合农业行业本身的发展特征,找到一条可以复制和推广的互联网+农业的商业模式。
笔者认为,每一位普通人也都能利用互联网为扶贫做出贡献。作为“扶贫创客计划推广大使”,笔者曾在微博上开通#我为果农代言#的话题,阅读量一天过10万,一周过500万,不到四个月突破1亿,如今阅读量超过了4亿。
陕西蒲城的酥梨、甘肃礼县的苹果、山东济宁的地瓜、河南濮阳的萝卜、唐山的核桃、安徽歙县的蜜桔、山西寿阳的卷心菜……天南海北的农户,通过互联网渠道,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只是个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责任。有多大担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对于脱贫,我们不“喊破嗓子、不做样子”,不做旁观者、局外人,每个人都要与脱贫攻坚来场“大决战”,一起探索发展的新路。(作者是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