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避免急躁症

2016年10月25日 10:18   来源:法制日报   李光明

  原标题: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避免急躁症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底线要求。

  当前,安徽尚有31个贫困县要摘帽、3000个贫困村要出列、309万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密集出台实用性强、含金量高、操作性好的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1+2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不断催生贫困向富裕的转变,脱贫攻坚年度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

  然而,随着脱贫攻坚驶入“深水区”,虽然扶贫面不断收窄,但扶贫减贫边际效应有递减之忧。如何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根据安徽省委和省政府、省政协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2016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徽省政协近日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主题召开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暨专题协商会,聚焦精准扶贫要求,建言献策。安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国英率领省政府多位副省长和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与会,听取政协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助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举措顺利实施、落地见效,助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制

  为了开好这次专题协商会,从今年6月至9月,安徽省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副主席童怀伟和牛立文带队对省内外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研学习,研究总结脱贫攻坚的有效做法,探讨破解脱贫攻坚的制约因素。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我们调研发现,精准识别尚不到位,精准施策还存在问题。”安徽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孙建新说,比如,在金融扶贫这个强力支撑上,安徽扶贫小额信贷的落实情况不理想,全省97万余户贫困户授信占比只有35.9%,累计发放仅8.56亿,受惠贫困户仅3万余户,仅占全部贫困户的3%左右,与甘肃等省比较存在明显滞后。因此,扶贫攻坚需要在脱贫措施上再精准,在脱贫重点上再聚焦,在防范返贫上再发力,在脱贫责任上再压实。

  安徽省政协专题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在精确识别上,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细致,贫困户识别不准确,贫困数据相互孤立、口径不一、底数不清、一变再变;有些地方低保户和贫困户认定标准相差甚远,存在同类型的贫困家庭,一家是低保户,一家是贫困户,享受的政策待遇也不一样;有的把低保户和贫困户当成“福利”轮流坐庄,送人情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地方对非贫困村的贫困户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有些地方对贫困户情况的动态掌握不到位,致贫原因分析不透彻,基础台账更新不及时,进而使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变得比较盲目,精准扶贫便名不副实。而在精准施策上,则存在没有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个别县区的扶贫政策措施目标过高等问题,省里出台“1+20”政策体系,有的市县乡村层层出台“1+20”文件,层层加码提前脱贫,制定的脱贫进度目标过于超前,或是贪大求全,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和贫困户自身特点和致贫原因精准分类施策。

  “这种状况势必会造成政府端不出‘菜’、群众点不了‘菜’的状况。”一些安徽省政协委员在发言时认为,应当全面建立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途径的到户扶贫项目清单和补助标准。

  安徽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建议案》建议,应以脱贫攻坚统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脱贫离不开带头人”这个关键,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领导的主体责任,建立各级各方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制度。健全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制度,强化奖惩“指挥棒”,督促贫困县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注重脱贫实效,避免脱贫时间的层层加码。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在加强县级脱贫攻坚领导力量的同时,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工作力量,解决基层扶贫队伍力量薄弱、业务不精难题。

  “须知脱贫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安徽省政协常委杨增权认为,要设立“高压线”,压实责任,严厉打击数据造假,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搞假脱贫、“被脱贫”、层层加码“提前脱贫”,犯脱贫急躁症。

  由“政府端菜”变“群众点菜”

  “有一贫困户3口之家,夫妻皆80多岁,一孙女正在上学,帮扶单位送去几只羊,结果没几天,老夫妻因怕放羊摔跤全部送人。”安徽省政协委员、亳州市政协主席汤涌所举的一些地方产业扶贫精准度不够的实例,点中了“穴位”,引起委员们的共鸣。

  一些安徽省政协委员在专题协商会上指出,一些地方扶贫项目“小而散”,“慰问式”“临时性”项目多,得不到贫困户认可,干部“点菜”、贫困户不“下厨”,说明产业扶贫精准度不够;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方面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说明扶贫选择视野还较窄;有些地方扶贫项目投入不少,实际效果却不好,存在“造盆景”“垒大户”“路边花式扶贫”;还有一些贫困户热衷于“输血”项目,加之缺技术、缺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积极性不高;甚至在某些地区,扶贫工作出现“政府热、社会冷,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忙、群众闲,上面忙、下面闲”的现象,造成精准脱贫成效不明显。

  “精准扶贫这一涉及面广的工作,如果离开了政府,将一事无成。不过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包揽。”安徽财经大学校长丁忠明教授作为智库代表认为,政府主导主要是指由政府制定政策、设立目标、配给资源、组织考核,至于人力投入和项目开展,则可以通过发挥市场之手和完善社会扶贫扶助体系,解决好扶贫长效机制问题,提升扶贫的效率和效果。

  委员们建议,精准扶贫要注重抓统筹规划,建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施策机制,构建产业扶贫支撑体系,注重帮扶资源与脱贫需求的有效对接,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要改革扶贫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实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要充实扶贫内容,尽快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急群众之所急;要精准确定主攻方向,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突出一村一对策、一户一计划,防止“缩小版大水漫灌”等现象发生。

  “运用大数据手段提高脱贫攻坚决策和管理水平。”安徽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表示,安徽推进扶贫工作大数据平台建设,就是为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化管理水平,“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化、扶贫主体与客体互动化以及扶贫资源配置高效化。

  畅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安徽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刘自林认为,疾病是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首要原因,也是横亘在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脱贫必先脱病。健康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和关键,事关脱贫攻坚的成败,打不赢健康脱贫的“关键一战”,挤不掉因病致贫、返贫的“脓疮”,脱贫攻坚必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016年7月,安徽省政府发布《关于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构建了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的综合医保体系,在提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水平的基础上,设定贫困人口医疗费用“351”兜底保障线,即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院看病,个人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3千元、5千元和1万元,剩余医药费用由政府兜底。这一政策是安徽省畅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重要举措,不但对安徽省脱贫攻坚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重大突破,具有标杆效应。

  “不抓落实,政策永远在路上,而政策落地的关键就在于‘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杨增权建议,可以借鉴学习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诊疗的方法,在“望”贫困实际、精准识别辨真相上下功夫,在“闻”百姓心声、虚心纳谏顺民意上下功夫,在“问”致富经验、精心梳理探根源上下功夫,在“切”致贫脉象、因症施策开良方上下功夫,明晰“最后一公里”的路径,彻查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真实原因,以攻坚拔寨的勇气,奋力冲刺“最后一公里”。

  很多政协委员们在发言中认为,畅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除了要统筹运用扶贫资源,关键还要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要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他们依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要坚持外部帮扶与自身动力相结合,把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作为脱贫攻坚重大任务,实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到帮扶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等环节,增强他们对帮扶项目的拥有感、实现效益的获得感和提高自我发展的荣誉感。

  “近年来我县脱贫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主要是得益于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得益于各级领导的聚力帮扶。但是,因我县是大别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巩固扶贫成果的任务异常艰巨、脱贫不返贫的压力巨大。”岳西县政府希望在脱贫后能够连续获得相关扶持政策的愿望,同样是政协委员们在专题协商会上热议的话题。

  安徽省政协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建议案》专门对扶贫后防范返贫提出建议,筑牢兜底脱贫的最后保障,规范统一农村低保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认定标准,全面推行“两线合一”,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做到应兜尽兜。对老少边穷地区延续相关扶持政策,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户实现稳定发展、脱贫后不返贫。

  此外,一些政协委员还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扶贫工作系统工程上,关注解决非贫困村发展问题。他们认为,一些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相当、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基础设施相当。但是,贫困村通过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和各方面帮扶,发展速度较快,而非贫困村发展相对较慢,因此,建议省级层面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支持非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非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