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乡村旅游是旅游扶贫主阵地 旅游扶贫成扶贫开发主力军

2016年10月14日 07:42   来源:河南日报   

  10月13日,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

  10月13日的大会上,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寇武江传达了8月18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共同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会议精神。在这次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题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深入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重要讲话。

  成效:去年,全国7000万农民受益于乡村游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多方筹措资金,集中解决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国土资源部牵头印发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加快贫困地区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审批。各省区市相继将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纳入本地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优先安排资金支持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很多县(市)区举全域之力推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亿元,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受益。全国25个省区市11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占贫困村从业总人数的35.1%,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264万人,占贫困村脱贫总人数的30.5%,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模式。一是“景区带村”模式。就是以景区景点为依托,贫困村开发乡村旅游,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或从事旅游经营服务、旅游商品产销,形成“景区+贫困村+农户”的扶贫模式。二是“能人带户”模式。就是引导和扶持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贫困户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率先脱贫致富,实现先富带后富;或邀请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扶贫模式。三是“公司带户”模式。就是采取政府扶持、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方式带动贫困户通过旅游实现脱贫。四是“合作社带户”模式。就是由村集体或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用土地、林地流转或生产要素入股,自愿联合,共同管理,互助发展,共同富裕。

  意义:旅游扶贫最生态、最尊严、最包容、可持续

  旅游扶贫是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好方式,还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提升。

  旅游扶贫是最具尊严的扶贫,可以把“扶贫”和“扶志”有效地结合起来。贫困人群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中,逐步摆脱贫困,也增强了自信,感到了自尊,强化了自立。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

  “旅游扶贫”是“全域旅游”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全域旅游的难点和重点。抓住了旅游扶贫,就抓住了全域旅游的薄弱方面。开展旅游扶贫,需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措施、人才培训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短板”补齐。同时,旅游扶贫也是最能展现全域旅游共建共享原则的领域和环节。全域旅游搞得好,也必然促进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是包容性扶贫,与其他扶贫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传统的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通过旅游,变成“休闲农业、森林人家、水乡渔村”。旅游扶贫与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电商扶贫和其他扶贫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创业就业、脱贫致富。同时,旅游扶贫可以做到“精准”二字,效果好、可持续。开展旅游扶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源、交通和市场等条件,要把项目做实。

  要求:抓好对口扶贫、示范项目、典型宣传等工作

  下一步,全国旅游扶贫工作要抓好精准对象。将脱贫任务分解到25个省区市。力争2016年-2018年减少1.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力争2019年-2020年减少1万个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抓好示范项目。大力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抓好扶贫投入。引导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旅游投入,重点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扶贫旅游重点项目等倾斜。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并认真抓好技能培训、责任落实、典型宣传等工作。

  发展:七大举措做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下一步,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为: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制度。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强化乡土风情、乡居风貌和文化传承,防止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

  (二)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乡土特色的风情小镇和特色村落。规划开发乡村酒店、精品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建设一批“中国度假乡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支持各地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

  (三)扎实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深入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开展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等“三改一整”工程,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将当地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通过自驾车旅游渠道就地就近销售,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优质农产品推荐名录。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到2020年,扶持建成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

  (五)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组织。引导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合作社示范社。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六)树立乡村旅游文明新风。通过城乡旅游互动,倡导和宣传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把旅游作为传承乡土文化和宣传现代文明的重要渠道。

  (七)坚持乡村旅游特色,发挥乡村旅游优势。要保持浓郁的乡土气息,注重从规划设计上、建设风格上体现农村特点和乡村风范。不要将那些建筑弄得城不城、乡不乡,怪异丑陋。

  本版文字整理/刘春香张莉娜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