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

2016年10月13日 13:49   来源:重庆日报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如何破解环境约束下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难题,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一直受到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破解环境约束下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困境

  重庆市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是重庆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区域,也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规划的扶贫攻坚主战场。然而,渝东北所在的三峡库区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渝东南所处的武陵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区”,肩负着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的艰巨任务。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通过人口下山进城、外迁转移,有效降低了高山地区人口容量,实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良性互动,破解了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困境。对于移民,搬迁赋予其新的资源禀赋,使其从低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中解放出来,通过农业发展方式的升级改造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其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口容量的下降缓解了人地冲突导致的生态压力,高山地区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特色效益产品的能力得以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当地居民和生态移民的收入。

  构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优化融合的复合体系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是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复合系统,通过引导移民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建立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硬件基础,借助公共资源倾斜、创新工作机制等方式构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柔性软环境。

  引导移民搬迁“挪穷窝”,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异地搬迁资金、生态移民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等,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倾斜。通过提高补助标准、地票交易、小额贷款贴息、机关单位结对帮扶、社会援助等多种方式鼓励移民式扶贫;在落实人均8000元市级补助资金基础上,贫困搬迁户再增加人均2000元补助;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传承村落传统风貌,打造精致宜居的特色聚居地。

  发展特色产业“换穷业”,构建绿色发展动力。布局三峡特色的农产品(如奉节的脐橙、云阳的牛羊、巫溪的魔芋、巫山的烟叶)和生态旅游纪念品(如特色手编、针织、木雕、石雕、红叶),积极发展渝东南特色的绿色产品(如秀山金银花、酉阳青花椒、黔江茧丝绸)和特色旅游纪念品(如花灯工艺品、扎染、蜡染服饰、民族用品)。依托独具渝东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高峡平湖”和独具渝东南特色的“民族风情、山水景观、红色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强化基础设施“拔穷根”,突破内生发展瓶颈。提高道路建设标准、农村公路投资标准,推进行政村畅通工程,打通贫困地区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加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小型水库提升改造,大力整治维修“山坪塘”,提高农村安全饮水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农村电网。

  探索精准扶贫实现路径,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重点抓牢入户走访、院坝摆谈、村民小组、村两委会、驻村干部“五道关口”,在扶持对象上精准识别,避免因失准造成“被贫困”。做到加强村民代表参与、加强村民财务监督、加强村级财务公示、加强村财乡管镇管、加强乡镇政府自查“五个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精准管理,避免失准造成“被扶贫”。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更上新台阶

  以创新理念强化搬迁责任制,形成高效执行力。高效执行力是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坚强保障。坚持“群众自愿、贫困优先”原则,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帮扶贫困县、贫困村制度,落实片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安置区的重大民生问题,专人负责搬迁户户籍迁移、低保救助、社会保险、用地和建房审批、土地流转、产业扶持。

  以协调理念弥合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平衡驱动力。平衡驱动力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推进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的铁路、机场及高速公路骨架网建设,形成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立体交通网络。结合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规划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区,以城镇郊区、产业园区、景区周边、农村集镇作为安置区规划重点,形成“项目跟着移民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扶持机制,实现主城区与“两翼”地区的互补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全市一盘棋发展。

  以绿色理念倒逼发展方式转型,形成永续内生动力。永续内生动力是实现移民脱贫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的基础。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业。研究制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的量化评价方法,探索“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真正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移民的安稳与致富。

  以开放理念激发群众搬迁意愿,形成强大向心力。只有当贫困群众愿意参与、能够参与且参与后获得实惠,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才能形成强大向心力。要着力营造更加开放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大环境,让高山地区群众、社会各界都清楚脱贫致富、生态搬迁、绿色发展有机融合的内在机理,广泛吸纳搬迁群众参与决策与收益分配过程,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高山地区群众的搬迁意愿。探索以承包地、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家养禽畜等“生物资产”入股的财产性增收模式,消除迁入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壁垒,让高山地区群众通过搬迁切实得到实惠。

  以共享理念整合各方扶贫力量,形成外部助推力。外部助推力是贫困地区构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完善科研院所与贫困区县对接机制,支持贫困区县技术推广和品种改良,积极培育创新型科技产业。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探索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搭建便捷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搬迁群众共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与参与方的共赢。

  (执笔人:张丽娜、何伟、程鹏)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