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安徽连续出台政策 建“透明退出”防“数字脱贫”

2016年09月27日 10:46   来源:安徽日报   夏海军

  近日,我省连续出台《建立扶贫对象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等文件,对脱贫攻坚“如何退”“如何考核”的关键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树立了科学的脱贫导向,防止“数字脱贫”。

  2015年底,中央和省扶贫开发会议结束后,各地纷纷表态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巨大压力下,有的地方暴露出“数字脱贫”的病症,有的虚报数字代替脱贫实效,导致少数贫困户没有得到充分帮扶就“被脱贫”,有的贫困村造血功能尚未真正形成就“被摘帽”,等等。

  “数字脱贫”的形成有着深层次原因。首先是急功近利。少数地方主要负责人为尽快获得政绩,不切实际,盲目攀比,出现一级比一级提前脱贫的部署。其次是急于脱钩。按照相关规定,贫困地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驻村干部不脱贫不脱钩,有的干部为了尽快脱钩,情绪急躁、工作浮躁,静不下心、沉不下身,直接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精准脱贫更是无从谈起。可以看出,“焦躁症”是数字脱贫的病因。不管是贫困地区负责人,还是前线的驻村干部,一旦染上“焦躁症”,玩数字游戏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省委、省政府及时开出《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这两方良药,明确了 “如何退”“如何考核”的标准,为脱贫“焦躁症”患者打上了“镇静剂”。脱贫标准既要看收入也要看幸福指数,在年收入达标的同时,卫生、教育、住房等民生指标一个都不能少,比如“有安全住房”“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符合基本医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件的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基本医保”等。以往贫困户存在“被脱贫”现象,缺乏脱贫标准是重要原因之一,以至于出现地方干部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说了算的情况。如今,确立了标准就要对标脱贫,不达标不能算脱贫。

  阳光操作,才能堵住漏洞。脱贫工作做得不好,不仅容易出现“被脱贫”,也会形成“乱脱贫”“粗放脱贫”。如何透明有序退出?还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众所周知,贫困户不是算出来的,而是村民评出来的。同理,脱贫户是不是真的脱贫了也要依靠群众监督。 《实施意见》规范了退出程序,强调公开评议。拟脱贫的贫困户在被群众认可后,方可逐级上报。通过群众评议、政府审批的脱贫户,才能经得起检验。贫困县摘帽,不仅要通过省级政府的核查,还要通过第三方评估,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和监督脱贫,才能让脱贫更公开、更透明,脱贫结果更有效、更可靠。

  当前,脱贫攻坚的总决战已经打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让贫困户精准脱贫,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扶贫力度,也考验着各地的脱贫精度。脱贫攻坚既要匀速跑,保持节奏,规范有序,又要加速跑,冲锋陷阵,攻克“最后的堡垒”。脱贫攻坚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降格以求,更不能“被脱贫”“假脱贫”。脱贫成效有没有,不能靠写材料、码数字,只有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坚持脱贫标准,实施公开透明的脱贫程序,打好精准脱贫这一收官战,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日子。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