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他坚守担当 四年三下南疆住村温暖了民心、凝聚了人心

2016年09月18日 08:18   来源:天山网   

  塔依尔江·阿西木,新疆白杨河流域管理局综合处副处长,他曾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到和田地区下基层。今年2月,他来到喀什地区莎车县塔尕其乡库木艾日克村,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访惠聚”活动。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盛建利 报道

  民族团结也是我的生命线

  2013年,塔依尔江·阿西木参加了为期两年的自治区集中整治工作。

  青年人的贴心人,与村里团员青年座谈中

  那两年他先后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博斯坦乡和固拉哈玛乡开展工作。这两个乡镇都是远离城市,地处高原,气候环境比较艰苦的地方。

  他积极深入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先后走访了400余户,接待群众来访100余人次,向村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等800人次,参与各类人群开展座谈会约60场,参与解决了150余户吃水难的问题。他时常说:民族团结也是我的生命线。

   夜校教课

  在为期两年的住村期间,他年迈的父亲因病多次住院,但因工作原因,一直未能回去照顾,对此他也常觉愧疚。唯一请假回去的一次,还是因为姥姥去世,家人把电话打到了工作组。工作组组长再三要求下,他请假回去了。除此以外,他一直坚守在工作一线,组里的同事们都说他是工作狂,不知道累也不知道休息的。

  老兵新传,再赴基层谱新篇

  2016年2月,他又一次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了自治区第三批“访惠聚”活动。这次他被派往了喀什地区莎车县塔尕其乡库木艾日克村。作为一名住村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他很快就被乡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库木艾日克村是自治区重点贫困村,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他面前。

  他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开展了结对共建共学,一对一、一对多绑定式传帮带,从小处着手,从细节抓起,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就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如何开好支部会、如何做好会议记录、如何进行工作小结等等,从点点滴滴入手,手把手帮教,以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走访慰问四老人员

  在他的带动下,村党支部一般人逐步熟悉了党务工作,较好地掌握了党建工作方法。同时,帮助村“两委”完善落实“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等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制度约束,让村干部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增强了村“两委”民主意识、规矩意识。

  知心贴心好支书

  谈心、交朋友,是他的专长。他时常和村干部谈心,和老乡交朋友,走到田间地头请民声,很快就成为村民们的知心人。

  田间地头叙家常

  在倾听的同时,积极想办法为民排忧解难。听说村里有两位适龄残疾儿童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不了解相关政策没有办法上学的难题时,他第一时间向工作组组长反映了情况,积极与县教育等部门协调,联系到了残疾人学校,并亲自将两名儿童送到残疾人学校就读。

  与暑期回乡大中专学生座谈交流

  为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协同工作组组长联系相关施工单位,鼓励引导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积极为外出打工人员相关手续、购买车票,先后送出30多名年轻人外出务工。同时与工作组全体成员担当水利人的责任,协助完成灌溉机井改造1眼,积极协调配合完成538亩低压管道灌溉系统建设,加强对村内道路硬化、农渠改造等民生项目的监督,及早使这些民生项目惠及于民。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实事,温暖了民心、凝聚了人心。

  坚守担当,满怀热忱,四年三下南疆,舍弃故土亲人,父亲病重在床,难以守护身边。他将这份担当融入到南疆这片热土,他用这份热忱融化了这里群众,他内心依然笃定,他的榴园故事还在继续。

  率真帅气塔依尔,水利青年新楷模;

  四年三下最基层,南疆一线写忠诚。

  民族团结挂心头,维护稳定身践行;

  知心贴心好支书,群众冷暖挂心头。

  田间地头访民情,水陆联通强基础;

  帮困扶贫民致富,义行善举解民忧。

  家有高堂心牵挂,家国情怀两难全;

  巍巍昆仑男儿志,大爱深沉洒疆土。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