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新疆:兴边富民让边境地区焕发新颜

2016年09月13日 14:23   来源:新疆日报   

  8月29日,阿勒泰市委宣传部住一牧场托斯奇分场工作组为困难户郭卫平安装锅炉,让他们一家从此告别依靠土火墙取暖的日子。□唐晓波摄

  本报乌鲁木齐9月12日讯记者李行从自治区扶贫办了解到:“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这是新疆32个边境县(市)的真实写照,也是边民们世代守边的景象。如今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这些被大山环抱、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的边境贫困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位于阿合奇县哈拉奇乡的哈拉奇村,一排排崭新光亮的羊圈、一条条整洁平坦的村道、一幢幢红顶白墙的楼房拔地而起……正值旅游旺季,刺绣产品销路很好,村民阿曼古丽的家庭刺绣厂里,村里的妇女正忙着赶做旅游特色纪念品。

  自2011年以来,阿合奇县在4年时间里,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建起了安居富民房、定居兴牧房,结束了全县无电乡、无电村的历史。通过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和农牧产品加工,经营农(牧)家乐,阿合奇县已经逐步实现了“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富民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有效改变了贫困村、贫困户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原有的贫困面貌,贫困的边境小县城也彻底变了样。

  阿合奇县的变化,是全疆实施边境扶贫开发重点县项目的一个缩影,更是自治区做好新形势下固边兴边工作所作出的诸多努力取得的成果。

  新疆毗邻8国,边境线5700多公里,有32个边境县(市)、120多万边民,边境管理区20多万平方公里,在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等原因,生活在新疆高寒边境地区的各族贫困群众,仍然面临着教育、医疗条件差,交通、住房、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把扶贫开发摆到了更为重要、突出的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安全和繁荣发展,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多次强调要使边民安心生产生活、安心守边固边,这些都成为自治区做好固边兴边工作的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把边境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固边兴边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大了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边境扶贫试点,累计下达边境扶贫专项资金9.2亿元,共实施713个项目,对包括阿合奇县在内的17个边境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扶贫开发,探索出“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路子,大规模实施兴边富民计划和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民生工程,边境扶贫取得历史性成就。5年中,17个边境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开展民生、产业、畅通、服务、保障五大扶贫工程。直接受益户12万户51万人,突出解决了边民最关注的吃饭、住房、上学、看病、行路、发展产业等紧迫问题;实现脱贫11万户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1%降至22%,边境扶贫使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稳定。

  为了加快改善一线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一线边民尽快脱贫,2016年,自治区实施了多项措施,千方百计改善一线边民生活:提高护边员补助,对护边员家庭和一线边民实行保障兜底,将护边员家庭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建立护边员公益性岗位补贴制度,合理确定护边员岗位,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将年老体弱多病的护边员纳入优抚对象免费短期康复医治和疗养范围;帮助解决护边员及其亲属子女上学、务工就业实际生活困难,调动其戍边守防的积极性,确保了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

  9月2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公安边防支队托浪岗边防派出所副所长艾尼·吾甫尔来到护边员哈德勒哈孜的家中,为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政府要把护边员全部纳入低保,一个月有400元的补助”。哈德勒哈孜开心地说:“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有太多的记忆,如今护边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收入也越来越高,更不能走了!”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