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明
“去年,我家就是靠种植这些葡萄脱贫的。‘葡萄书记’鼓励我承包土地种植葡萄,年底我家就挣了5万多元。”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村民陈凤清满是喜悦。
陈凤清口中的“葡萄书记”,便是新生村党总支书记周永德。
68岁的周永德担任村支书22年,带领110多户村民发展葡萄产业,把新生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书记”。
“村里人均耕地少,水浇地更少,要想增加村民收入,只能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周永德回忆起刚担任支书时的情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寻找兴村富民的路子。一次偶然的串门,周永德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的心意定了。
“2000年,我去亲家那儿串门,发现亲家院子里种着葡萄。和亲家聊天中,我发现种植葡萄能够获得巨大收益,当时就决定自己先试种。”周永德拿出自己家的3亩地试种葡萄,没想到一亩地就赚了9000元。周永德算着账,一亩地可栽植葡萄苗350株,按每株赚10元计算,获利3500元左右,效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0倍,第三年达到盛果期后,效益更是显著。加上间作蔬菜的3000元亩收入,纯收入可突破万元。
此后,周永德开始学习施肥、幼苗管理、成苗定芽、抽穗、定果、疏果等葡萄种植技术,60多岁的他硬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儿学有所成,还掌握了葡萄育苗的新技术。就这样,周永德成了全镇第一个种植葡萄的人,也是全镇第一个掌握葡萄种苗培育技术的人。
紧接着,他在全村进行推广,村干部、党员带头种植,用实实在在的效益引导村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从那时起,周永德每年至少两次到外地葡萄生产基地学习先进技术,回来后再传授给村民们。“要想发展得好,就不能原地踏步,得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好的经验做法。”周永德笑着说。
在周永德的努力下,新生村注册成立了突泉县绿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葡萄种植产业化。他还争取到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葡萄保鲜储藏库和塑料箱厂,生产葡萄储藏、运输包装箱,减少葡萄销售和存储成本,实现了葡萄育苗、生产、储藏、运输、销售一条龙。2012年,新生村建起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平均每栋大棚产量在2500公斤左右,效益最低1.5万元。眼下,新生村的葡萄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节节攀升。村里110多户村民跟着“葡萄书记”鼓了腰包,人均收入达到8000余元。
“下一步,我们想引进葡萄新品种进行试种,为红酒公司提供原材料。”周永德说,他想把新生村打造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旅游采摘基地,让村民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
富民是根本
□张慧玲
产业作支撑,富民是根本。
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人均耕地少,水浇地更少。该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因地制宜种植葡萄,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让特色种植和观光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产业支撑,既“美了环境”,又“鼓了口袋”。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麻地梁村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日照充足,土质适宜种植小杂粮,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村里新修了道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小杂粮种植,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不难看出,结合立地条件,合理地、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比如,对基础较好的行政村进行产业提升;对条件较差的村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扶持;结合村庄整治,科学布局产业,配套出台惠农惠牧政策,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旅游及特色种养业……这样,美丽乡村将会永久定格,农牧民的幸福生活就能永远延续。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