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福建革命老区科岭村的探索与困惑:如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2016年09月07日 10:30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科岭人的回家路

 

  今年春天,科岭村种下了不少花花草草吸引游客。

  儿子回家了,88岁的游金玉老人(左一)眉开眼笑。

  返乡归来的王华柱查看蜂箱里的蜜蜂。

  林龙文(左)和村干部探讨发展农业项目。

  王盛增的儿子给小孩剃头

    阅读提示:

 

  今年春节后,记者曾两度探访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日益困扰着科岭。第一代打工者逐渐老去,他们大多盼望落叶归根,在故乡安然养老。

  与父辈相比,年轻的第二代打工者,显得很矛盾。在城里摸爬滚打多年,并未让他们过上理想的生活,日益高涨的城市生活成本,越发难以承受。深厚的乡土情结,时常在召唤着他们。但落后的生活条件与医疗教育水平,也绊住他们返乡的脚步。对他们而言,“回去能干嘛”始终是难解的命题。

  有志于改变现状的年轻科岭人,开始回到家乡,希望用年轻的力量,再造科岭,并期待掀起一股返乡潮。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科岭,试图呈现变化中的村庄,以及返乡者的探索与困惑。

  牵挂中的科岭老家

  8月17日是农历中元节。这在闽南乡村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此,科岭一改平日的沉寂,变得热闹起来。65岁的王盛增是下斜自然村的村民。前一天,他的两个儿子携妻带子回到老家。一大早,老王家就忙开了。女眷们在赶制科岭特色年糕。男人们则忙着给小孩剃头,泡上工夫茶话家常。

  邻居游金玉也特别高兴。88岁的她是下斜年纪最大的老人,有严重的耳背。午后,与老姐妹们坐在自家土楼院子的长凳上,看着暑假归来的孩子们嬉戏打闹,成了这几天最让她高兴的事。

  2月底,游金玉54岁的儿子王华柱,离开科岭到县城打工。在这之前,王华柱的6个兄弟姐妹早已外出,父亲去世后的20多年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村里,王华柱做过木材生意,也养过100多头生猪,日子过得还算凑合。但封山育林、生猪整治,让王华柱失去了生计。

  “家里实在没活儿干了,不得不出门。”但一个月后,王华柱就回到了科岭。他对外人解释称“城里太热了,待不住”。实际上,他放心不下留守在家的老妈妈。“老人家听力不行,不会接电话,电磁炉和液化气也不会用,只能自己捡些柴火做饭。”

  这已经不是王华柱第一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游移不定。2002年,他与大儿子在泉州石狮经营一家小炒店,年利润5万多元。但“越想越放心不下”的王华柱,很快就关了店门,回家照顾老母亲。

  如今,王华柱回到科岭当起了养蜂人。这被他认为是最折中的策略。“一年中只要花一两个月时间到外采蜜,其余时间就用来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王华柱打算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以后再也不走了。”

  王华柱的纠结,代表了绝大多数科岭第一代打工者的心声。这个人口1350人的村庄,常住人口仅200余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八成。对于第一代打工者而言,外出闯荡只是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落叶归根才是最终归宿。

  2005年,时年54岁的下斜人王国章,与老伴一起到市区打工,成了闽南师范大学食堂的掌勺。如今,两公婆的月收入近6000元,还在县城买了房。但每年寒暑假,他们都要回村里住上一段日子。王国章如此规划退休后的生活:“在村里种几畦菜,养几只土鸡土鸭,带上一群老头子跳广场舞。”去年,王国章拿了闽南师大后勤部门唱歌比赛的三等奖。现在,他成了村里的文艺骨干,把城里的广场舞带到了乡村,老人们经常缠着他学跳舞。

  即使是在城里混得风生水起者,依然牵挂着科岭老家。作为科岭第一拨外出打工者,王华洲姐弟6人,在南靖县城、龙岩、厦门先后开了4家饭店。他们家的石焖鸭是当地名菜。但王华洲说:“如果科岭发展起来了,我要第一个回来开分店。”

  城乡间的两难选择

  对于年轻的第二代打工者,科岭老家则让他们充满矛盾。

  1981年出生的王剑阳,也曾是打工一族。前年,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回到科岭,并当选为村主任。让王剑阳欣慰的是,暌违多年的科岭,并未像大多数返乡体文章形容得那样“民风尽失,人情浇薄”。淳朴的古风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都宁头自然村的春节晚会已走过33个年头,与央视春晚同龄,正月的头两天,全村人一起上台狂欢,好不热闹。”王剑阳说。

  这更加让王剑阳怀念起过去的时光。他还记得,每逢周末,小伙伴们都要带上地瓜和鱼竿,结伴到几公里外的永定县古竹乡野炊、钓鱼、摸螺。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7岁,他第一次离开科岭出门打工。

  上科岭自然村32岁的林龙文感同身受。作为土生土长的科岭人,他始终记得老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走遍天下,不忘科岭。”“这么多年来,不管多忙,逢年过节,我从不缺席。”但真正让林龙文动了返乡念头的,是看不到未来的城市生活。

  2003年,刚刚中学毕业的林龙文,到厦门开始了打工生涯。几年间,他当过油漆工,开过货车,上过流水线。但林龙文始终未在大都市找到归属感。

  “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了,就算有几代人财力支持,都难在岛外买上一套房。”林龙文将自己定位为无学历、无手艺、无家庭背景的“三无打工者”,“要想在城里安家立业,谈何容易。”

  城市留不下,故乡也并非想回就回。几年前,林龙文便向父母提出了返乡的想法,岂料遭遇当头棒喝。父母给出的理由让他无法反驳:“你回来能干嘛?种地都不会!村里都是山田,能吃饱吗?!”

  缺乏产业基础,是科岭最大的痛点。“回家能干嘛”一直是游子返乡路上的最大障碍。早年,全村人以种植水稻与上山砍木材为生。封山育林之后,村里仅有的刨板厂绝迹了。之后,村民尝试过种植柑橘与茶叶,但效益不佳。后来,日渐起色的生猪养殖业又在生猪整治的禁令下,全军覆没。如今,全村3000多亩耕地中,近半处于闲置,且大多数为效益不高的梯田。

  与经济乏力相伴的艰苦生活条件,也让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感到格格不入。“一个夏天,停电起码20天。村里仅有的小卖部也关了,每次去邻镇,都要采购回半个月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更让王剑阳忧心的,是农村落后的教育与医疗条件。科岭原本有一所村小,撤点并校时被并入20多公里之外的梅林镇中心小学。村里只有一个“赤脚医生”,今年虽然村里成立了医疗服务小组,但对于经常发生急重病的老人而言,依然不够。

  回乡兴业的探路者

  林龙文最终还是回到了科岭。今年春节前,他成为这个自然村第一个返乡青年。这一次,他不再为回来干嘛而迷茫。村里正在发生的变化,让他觉得很有盼头。

  作为县里的重点扶贫村,政策和资金正在向科岭倾斜。与此同时,科岭也开始了自我探索。

  作为革命老区,科岭隐藏着一段久远的革命往事,是闽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就位于下斜自然村。同时,科岭距离著名的云水谣景区不过十来公里,规划中的漳武高速南靖永定段,也将途经它所在的梅林镇。按照设想,科岭将被打造成红色旅游基地与云水谣的后花园。

  去年以来,村里修缮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以作为廉政教育基地,并投资25万元,修建了2.5公里的红军路,直通观景瀑布平台与蝴蝶谷。依托村小旧址建设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也已纳入了规划。今年7月,红色旅游元素,给科岭带来了空前的人气。不少单位组团前来,部分旅行社也将科岭纳入了云水谣的延伸线路。

  林龙文从中捕捉到了商机。回到科岭后,他与村里的新农人王文进合作,计划先在村里流转百亩土地,用来种植特色花卉苗木,并引种葡萄、水蜜桃等高优水果,以及科岭特色野果。“我想把休闲观光农业做起来,让游客每个季节都能观赏不同的花卉苗木,吃到不同的时令水果。”正在筹措资金的林龙文期望能够尽快做出成绩,以带动更多的同龄人返乡创业。他深知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年看不到变化,十年后科岭一定大变样。”

  在科岭,不乏与林文龙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今年春节,王剑阳召集村里的年轻人,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大家都觉得在外漂泊太苦,想回家了。”到了今年7月,已有近10个外出者决定将想法付诸实践,他们正忙着找地、找项目。

  作为带头人,王剑阳选择与发小抱团取暖。他的合伙人之一王少意,是全村唯一的返乡大学生。2010年春节,在厦门换了几份工作后,王少意不顾周遭反对,回到科岭养猪。几年下来,养殖规模超过500头。去年,他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0岁之前有房有车有老婆”。但去年那场生猪整治,也让王少意损失惨重。

  “我生怕他跑了。”王剑阳说,王少意并非没有想过逃离,但出于对故土的留恋,他们选择和另外3个儿时的伙伴联合创业。他们给自己贴上了“前哨兵”的标签,希望成为返乡潮的“推波助澜者”。

  由于山村有限的条件,找准项目并不容易。最终,他们决定发展特色种植业。今年5月,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益生态”。同时,王少意还应景地在纪念馆旁,开起了一家红军饭店。

  期盼更多的支持

  科岭年轻人的共识是,要改变村庄面貌,引青壮劳动力回流,是不二法门。尽管他们愿意成为首当其冲者,但他们也坦言,单凭一己之力,不足以改变全局。铺就回家的路,需更多的参与者。

  65岁的王盛州是科岭村的支部书记。早年外出做生意事业有成,中年后返乡回馈桑梓的经历,让他在村里颇有威望。上任一年多来,他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四处调研,为村里对接项目。目前,他已从邻镇和溪引入高效益的山油茶,开辟了500亩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并引导村民发展30亩大棚育苗基地。

  最近,龙岩市永定县龙门镇洋畲村的做法,给了他新的启发。“小村庄里32户人家,家家户户经营特色十道菜,实行标准化的食材、烹饪方法与售价,在游客中反响不俗。”王盛州打算在科岭引入“十道菜”的概念,并发动早年经营过饭馆的农户先行先试,“我们村野生灵芝汤,特色南瓜、地瓜叶等也是有乡土特色的好料”。

  对于科岭的旅游业,王盛州有更长远的规划。“比起毗邻的永定,我们的红色资源优势不显著,后劲不足。”他认为,科岭要真正成为云水谣的后花园,应从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全村森林覆盖率96%,山林面积近3万亩”。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科岭的山林资源曾支撑着这个村庄短暂的繁荣。那时,家家户户做木材生意,由此带动了村里运输业、餐饮业的发展。如今,广袤的树林将换一种方式,为科林造血。

  王盛州计划引入工商资本联合开发。最近,厦门一家企业有意在科岭发展林下种植业,引种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北京一家公司,也认可科岭的天然氧吧资源,计划连接红军路,修建一条森林观光栈道,并开发树上木屋等产品。王盛州说,未来科岭极有可能引入养老产业。

  “我们也可以尝试村民参与,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林龙文的顾虑在于,文化水平有限的返乡者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他呼唤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以及有经验的乡贤能够作为带动人,参与再造科岭。同时,作为返乡创业者,他期盼有更多的政策帮扶,尤其是资金的支持。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