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扬黄扶贫灌溉工程引来黄河水 红寺堡千古荒原变绿洲

2016年09月02日 14:12   来源:光明日报   庄电一

  【自然笔记】

  千古荒原能变成绿洲吗?寸草不生的地方可以焕发勃勃生机吗?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红寺堡,用20年的建设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宁夏,如果有人问:哪里的人对母亲河黄河最有感情?就会有人告诉你:红寺堡人!因为如果没有引来黄河水,就没有他们今天的一切。

  “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是红寺堡昔日的景象。年均降雨200毫米、蒸发却超过2000毫米的自然条件,足以让所有动物望而却步,让所有植物远远离开。于是,“秋月春风等闲度”,千古荒原在年复一年中“依然如故”。

  红寺堡面貌的改变,是从一次事先没有设定的考察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率队到宁夏考察水利,偶然发现了这块宝地,随即向中央提出了重点开发的建议。

  要把千古荒原变成水草丰美的绿洲,谈何容易?不解决水的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而那里无天上水可用,无地下水可采,唯一可供选择的只有黄河水。但黄河虽然距此不远,却难以哺育这片干渴的土地——红寺堡“高高在上”,比黄河高出近300米!要想用上黄河水,只有借助电力多级扬水,而它的建设和维护必须要有大量投入。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给群众开辟新家园,经过科学考察和论证,中央决定利用这里的土地和光热资源兴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将生活在南部山区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群众搬迁过来,在红寺堡形成大规模移民开发区。

  1995年,国务院批准宁夏扬黄扶贫灌溉工程立项。1998年9月,红寺堡灌区一泵站首次试水,工程全面开工。很快,这里就安置了20万贫困群众,还吸引了3万多居民自发移民到这里。

  如今,红寺堡已开辟出40万亩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还有10余万亩葡萄、10余万亩经果林,农民的人均收入成倍增长。

  记者在红寺堡采访时看到,甘甜的黄河水经过多级扬水,借助斗渠、支渠、农渠、毛渠一路“跋涉”,最终流入红寺堡,为这片干渴的土地带来生机和活力。昔日只有一种颜色的千古荒原,已经变得五彩缤纷:绿的庄稼、紫的葡萄、红的枸杞、黄的肉牛、白的绵羊……大地被装扮得多姿多彩,处处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

  (本报记者 庄电一)

  原标题:红寺堡:千古荒原变绿洲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