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独具特色的韩城扶贫:既打攻坚战 又打持久战

2016年09月02日 13:20   来源:陕西日报   

  王随财和高振虎都是贫困户。一个残疾,没法养活自己;一个没门路,挣不来钱,过去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恓惶。但是现在,这两人突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王随财住进了安居苑,有饭吃,有钱花,整天乐得合不拢嘴。而挣钱无门的高振虎,则成了全村最大的养羊户,一月收入好几千块钱,看得全村人都眼红。

  在今年的韩城,像王随财和高振虎这样幸运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沾了扶贫的光。是精准扶贫给他们带来了好政策、好待遇和许许多多脱贫的好办法。独具特色的韩城扶贫,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既解决贫困户眼下的脱贫,更着力解决贫困户长远的脱贫。精准扶贫精准到全市6364个贫困户,户户有脱贫对策,人人有帮扶办法。

  1 组织到位:让好政策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贫困家庭韩城市不但明确了各级党委(支部)书记为扶贫第一责任人,同时还下派了15名脱贫攻坚专员,专门督阵脱贫工作。各部门还为各村选派了扶贫第一书记,常驻村组,专门帮助村组干部开展扶贫工作。市委要求所有参与扶贫攻坚的干部,必须深入到户,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芝阳镇的范兴文老人,70岁了,老房子烂得没法住,老两口整天唉声叹气。8月3日,镇上的扶贫干部,把他和老伴接到安居苑,住进了一套有客厅,有厨房,有卫生间的小单元房。老汉高兴地说:“我现在啥也不干,政府给我有低保,有老年补贴,还有米面油。吃饭不愁,花钱不愁,日子好得很啊!”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韩城的各级干部吃了不少苦,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芝阳镇的干部通过调研,找出了山区群众致贫的8大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推出了“六步走”工作法,一是政策兜底,二是低保兜底,三是民生保障,四是产业帮扶,五是综合帮扶,六是攻坚施策。人武部驻梯腊川村的扶贫干部,每周坚持驻村,天天为贫困户想办法。为了给自己加压,他在村头立了一块扶贫进度表,把每个扶贫户的需求写在上面,然后每天公布自己的工作进度,让群众监督和督促自己。

  西庄镇财政账上有500万元的资金,党委书记高少武说:这钱其他人不能花,做成扶贫专款吧!用它给贫困户修房子,铺院子,买旋耕机,买废料,买农药,买群众需要的东西。扶贫工作就是要敢于担当,敢于想办法。不要拘泥条条框框,只要是能解决脱贫问题的,都是好办法!

  2 政策到位:让三无贫困户有房住、有饭吃、有钱花去年以来,全市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8个贫困人口安置点,专门安置“三无”特困人口,解决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帮助他们摆脱当前的贫困日子,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望。

  芝川镇东少梁村贫困群众王随财,今年64岁,腿脚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老伴是残疾人,早年丧子,家里的房子漏风漏雨,院里杂草丛生,却无力收拾。今年脱贫攻坚中,政府让他和老伴搬进了特困人口安置点,45平方米的单元房里,沙发、被褥、餐具等家具,样样齐全,一样不少。老人高兴地说:“搬到这里的头几个晚上,激动得都睡不着。”安置点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专门有做饭的,不想自己做饭的,可以到公共食堂去吃,每天8元伙食费,吃饱管够。特困人口都有低保、养老保险啥的,除过日常花销,很多还攒了些零花钱。而且,安置点附近有医疗所、商店等,为特困人口提供便捷服务。每天还有专人查房,随时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还专门开辟了一块菜园子,茶余饭后,他们可以种点蔬菜、瓜果,真正实现了安居乐居。

  桑树坪镇的王峰养老服务中心,今年84岁的王海海老人,在这里住得好、不愁吃、不愁穿,还有专人照料,气色一下子变得好多了。老人抹着眼泪说:“在这里,我吃上了这辈子的第一顿米饭。”镇党委书记赵有宏说,镇上的这些贫困老人,一直牵动着干部的心,看到他们气色一天天在变好,大家心里都放心多了。

  3 帮扶到位:用就业和产业解决贫困群众长久的脱贫问题在精准扶贫中,韩城财政拿出了5000万元的扶贫专款,组织了4600万元的扶贫贷款,同时还动员了29家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帮困。李智远说,脱贫不光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韩城龙润集团是个民营企业,租地400亩建起一个农业产业园。这个企业积极扶贫,专门招收了租地户里的5名贫困劳力,在产业园打工。王秋芳就这样开始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她不但有一份固定的地租收入,还有固定的1800元的月薪。上班后的收入,比她种庄稼的时候丰裕了好多,她再也不用为家里的日常开支而熬煎。

  芝阳镇新近引进的富强宏图填鸭厂,刚刚开业,就吸收了10多名贫困户就业。在这儿打工的贫困户,每人平均至少能挣2000元,效益好的时候,最高工资可以拿到4000多元。

  板桥镇的胜利村,地处深山,贫困家庭多达22户。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劳力,缺乏正常的收入来源,依靠简单的扶贫救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如何让这22户既缺劳力,又无资金,更无赚钱门道的贫困户长久的脱贫呢?镇上和村里的干部一商量,把种植蘑菇确定为他们的扶贫产业,通过蘑菇种植,解决收入问题。种蘑菇需要资金,贫困户哪儿来的本钱呢?干部们想办法和银行联系,利用政策,给每户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然后村里专门腾出了10亩地盖大棚,并且拉了电,通了水,修了路。村主任高东峰说,为了解决无劳户种植蘑菇的难题,村上出面,给这22户贫困户成立了一个蘑菇合作社,专门选了4名代表带薪负责种植与经营,把他们“捆”到一起,用投资入股和分红的办法,保证每一户群众都有一份固定的收益。

  高东峰说,他们参照邻村蘑菇种植户的收入算了一笔账:按每家800-1000个菌袋计,一个菌袋可出香菇2公斤,每年平均出4次,每公斤香菇按最低价格3元计算,除去菌袋、管理人工资等费用,一户一年下来,可分得2万多元的纯收入。一年能有这么多的收入,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远远达到了脱贫的标准。

  在韩城市扶贫工作最为扎实的西庄镇,他们不但为每家每户的贫困群众制定了各自的脱贫办法,而且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镇上又制定了一个光伏产业脱贫计划。他们联系电力和银行企业,贷款500万元,在全镇316户贫困群众中推广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为了让广大的贫困户看到这个项目的脱贫前景,他们首先在东庄村搞了一个试点。目前,试点的光伏发电已经并网受益。村党支部书记闫敏发说,光伏发电,国家有专门的扶贫贷款政策。他们村搞的光伏发电,农商行给每家贫困户贷款5万元,政府贴息,一次性投资,长期收益。每年还过贷款,每个贫困家庭有5000多元的收入保障。高少武说,光伏发电项目就是用产业为贫困群众的彻底脱贫上一道“保险阀”。

  12条脱贫路径、45个帮扶办法,让政策救助和产业帮扶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从而为全市的6364户贫困家庭、20120个贫困群众,编织了一道密度大、覆盖广的“脱贫网”,开出的一个个药效足、管长远的“药方子”,正在一点一点地为贫困群众拔掉“穷根”。

  原标题:韩城扶贫:做得细,想得远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